列表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治愈瞎子的情景。耶稣回答门徒们的问题,指出这瞎子的不幸并非因犯罪引起,而是一次彰显天主德能的机会。接着,祂极其简单质朴地决意把视力赐给那个瞎子。
于是,这个可怜人的大喜事便开场了,然而,他的烦恼也接踵而来。人们根本不让他好过,首先是他的邻居和那些素来曾见他讨饭的人 。虽然瞎子坚持说他过去看不见,现在却看见了,福音并没有说那些人有为他感到高兴。他们根本无法相信,他们不但没有让他安宁地享受新获的运气,反把他拖到法利塞人那里去。法利塞人盘问他是怎么看得见的,他再次回答道︰”祂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见了。”
接下来,法利塞人力图证明那业已发生的一大恩典,那个大奇迹并没有发生。他们一伙,有人搬弄诡辩冒牌的逻辑论证:此人在安息日被治好,然而在安息日工作是违反法律的,所以,他们否认这奇迹。还有人则开始进行我们今天所谓的明确表态。他们首先去找那瞎子的父母:”这是你们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就瞎眼么?怎么他现在竟看见了呢?” 慑于当局,他的双亲作出了一个抓不到把柄的答复:”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儿子,也生来就瞎。如今他究竟怎么看见了,我们却不知道;或者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你们问他吧!他已经成年,会说自己的事了。”
进行明确表态的人无法相信,因为他们选择不去相信。“于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过来,向他说:‘我们知道这人[耶稣]是个罪人。’”
” 圣若望福音的叙述,寥寥数语勾划出一出典型的,对人类基本天赋权利,即尊重相待的权利,横加侵犯的活剧。
这种做法,不只是历史陈迹。今天,对他人私生活进行猎奇窥伺,横加侵犯探索的例子,不胜枚举。公义最起码的要求,即纵使有实际犯罪的嫌疑,也必须对此类案件慎重处理,进行有节制的调查,以免把单纯的可能性,转化为实际的定案。显然地,对任何出于病态的好奇心而进行解剖,此等非违法,甚至是积极有益的行为,实际上应被视为荒谬乖戾之举。
面对窥猎人们隐私的猜疑贩子,我们应当保卫每个人的尊严,及其享有安宁的权利。一切诚实的人,不论是否基督徒,无不一致赞同这是需要捍卫的,因为这共同价值正受到威胁,即人人有合法权利自行其事,避免声张,把家庭的喜怒哀乐保存在家庭之中。我们还应保卫做好事而不大吹大擂的权利;赈贫济困出于纯爱而不表功扬名的权利。更不用说要把一个人的隐私暴露在那些什么都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的人那些轻浮和偏拗的目光之下,他们无非是想刻薄地加以讽刺吧了。
但是,要摆脱这类爱管闲事的窥探是多么困难的事!侵犯人们安宁的手段层出不穷。我所指的还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还有那些被公然采用的所谓论证逻辑。这类逻辑诡谲狡诈,谁只要一回答,马上便有身败名裂之虞。常见的一种是这样的:它假定所有人行动的动机都是源于某种贪欲。从这荒谬的思路出发,人人都应对自己的作为发痛悔(mea culpa),并进行自我批判。若有人不往自己脸上泼上成吨的污泥,他的批评者马上就会下结论:这坏蛋不老实,而且假充好人,自命不凡。
在别的时候,则采取另一种常规。写文章的人,或是演讲的人,心怀叵测地「承认」你是好人,但接着又说,别人不见得会同意,他们会争辩说,你是个小偷。那么你怎么证明你不是小偷呢?言者用心明显,目的就是要毁谤。还有一种例子是:「你常说你的行为清白高尚正直,但你好不好再省察一下,看一看你是不是污秽卑劣偏拗的呢?」
起初,耶稣的门徒对那生来瞎眼的人所持态度,使我们不胜惊愕。他们的态度,与这句不幸的俗语不谋而合:「估计从恶,不会误事」。之后,他们对师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身为基督徒的意义,他们的思想便逐渐趋于谅解。
圣多玛斯阿奎纳写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是其他人所不及的。正如[保禄]宗徒所言︰”不论做什么,不从私见,也不求虚荣,只存心谦下,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本着这份精神,人人都应当互相尊重。」 谦逊这个德行教导我们尊重他人——尊重他们的名誉,他们的信用,他们的私人秘密——并不是外表的习俗,而是爱德与正义的首要标志。
基督徒的爱德,不能局限于赈贫济困。基督徒的爱德,首先要力求尊重并了解人之所以为人,尊重并了解每个人身为人与身为天主儿女的固有尊严。因此,凡是诋毁他人名声荣誉的人,表现出他们对基督徒信仰的某些真理实际上是一无所知,而且,不论怎样,是缺少了真正对天主的爱。「我们爱天主与爱邻人的爱德是同一的德行。因为天主是我们爱邻人的原因,我们以爱德爱邻人时,便是爱天主。」
我希望我们能从这席与主交谈的对话中,得出一些结果。让我们特别下定决心:绝不判断别人,绝不怀疑别人的善意,把邪恶淹没于滔滔的善良之中,在我们的周围播种忠实的友谊、正义与和平。
让我们下定决心,在我们的善行被误解时,在我们藉主的助佑力求完成的好事被他人曲解时,在我们的动机被幸灾乐祸的人歪曲时,在我们的工作被指控为阴谋诡计时,我们也绝不要悲观气馁。
让我们总是宽恕,常带笑容。让我们在良心指示要发言时,清清楚楚地说,绝不意气用事。在个人人身受到攻击时,不管攻击有多么残酷野蛮耻辱,让我们把一切交付于天主圣父之手,坚持那份神圣的缄默——”耶稣却不出声” 。让我们惟独关心修德务善,力行好事。天主自会使我们的善举”在人前照耀” 。
让我们继续默想圣事的奥妙。为病人傅油,旧称临终圣事的,乃是为前赴天父之家的旅程所作的亲切准备。而圣体圣事可谓天主大事铺张豪宴的圣事。在这圣事中,天主竟把祂本身和圣宠一起赐予世人:耶稣基督,连同祂的体血、灵魂和天主性,不仅在举行弥撒之际,而且一直真实地临于圣体圣事中。
我常想到司铎们负有为天下基督徒,常保天主圣事渠道畅通的职责。天主赐予恩宠来帮助每一个人灵,因为各人都有其特殊而个别的需要。人灵不能成批地处理的。要帮助人灵而不分个人特殊的需要,是对人类尊严的亵辱,是对天主子女尊严的亵辱,这是不对的。司铎必须谦虚地为每个人的个别需要服务,意识到自己不过只是一件工具,是基督圣爱的运载工具而已。每一个人灵,无不都是一座珍奇的宝库。每一个人,无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每一个人,无不是基督满腔热血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已经谈过奋斗的必要性。但要战斗就必须要有训练;要有适宜的粮草;在患病受伤时,要有应急的医药。圣事便是教会提供的应急的医药,而不是奢侈品。如果你自动放弃圣事,你便不可能在征途上前进,不可能跟随耶稣基督。我们需要圣事,一如需要呼吸的空气,循环的血液,以及赖以识别我主每时每刻对我们有何要求的光明。
基督徒的灵修需要力量,而这力量是从造物主得来的。我们是黑暗,而祂却是光明灿烂。我们是病夫,而祂却是健康强壮。我们是渺小,而祂却是无限丰裕。我们是软弱,而祂却支持我们,”天主,祢是我的勇力” ,世上任何事物都无法遏止基督为我们迫不及待地倾流救赎的圣血。但是,人的局限性能蒙蔽人的眼睛,使人看不到天主的伟大。因此,一切信徒,尤其那些在精神上对天主子民身负指导、服务之职的人,有责任绝不堵塞圣宠的源流,有责任绝不以基督的十字架为耻。
不过,我还想向你们提出一点。正因为对我们人来说,下定决心成圣成贤极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修德务善。人际关系要因爱德而受启发,而不是以仇恨和冷漠为主导,还是遥遥无期。我们必须意识到财富的分配即使能做到合理均匀,社会的组织即使能和谐健全,人间还会有痛苦疾患、误会纠纷、生离死别、孤苦伶仃,以及我们本身种种局限性的苦恼经验。
面对所有这些重担,基督徒只能找到一个真正和肯定的答案,即十字架上的基督,一个受难而死的天主,一个博爱众人以致于祂的心被长矛所刺透的天主。我主对不义深恶痛绝,对犯不义之罪的人备加痛斥。但是祂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祂允许不义存在,因为不义是原罪造成的后果,是人类状况的组成部分。然而祂的心充满着对人类的爱。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苦恼,我们对公义的饥渴……所有这一切残酷折磨,祂无不藉十字架而加诸自己身上。
基督信仰对有关痛苦的教诲并不是花言巧语,自圆其说。它开宗明义首先呼吁我们接受与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痛苦。我不会隐瞒在我的一生中常常存在着痛苦;有许多次我真想放声痛哭。我可以喜悦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因为我经常宣讲,并力图实践真理,那只有在十字架上才能找到的基督,祂就是「爱」。还有些时候,我对现实存在的不义和邪恶深恶痛绝。尽管抱定志向,并尽了自己的努力,但对未能纠正不义境况的局面,苦闷万分。
我向你们谈论痛苦时,并不只是空谈理论。我告诉你们面临痛苦,心寒胆颤之时,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仰望基督,这并不只是他人的经验之谈。加尔瓦略山的景象向每一个人宣布,痛苦是必须圣化的,我们的生活必须与十字架结合。我们若能像基督徒一样忍受艰难困苦,我们的艰难困苦便会转化为赔补和补赎,使我们分享耶稣的命运,参与祂的生命。祂由于爱人,甘愿忍受种种酷刑折磨。祂生于贫困,活于贫困,死于贫困。祂受尽责难侮辱,毁谤中伤,诬告陷害。祂被门徒负卖,众叛亲离,孑然一身,祂经历惩罚的苦涩,最终被判死刊。如今,这同一位基督,身为人类的首生者与赎罪者,继续在祂的肢体身上受苦,继续在普世人类身上受苦。
痛苦是天主计划的一部分。这是真理,尽管我们难以理解。连耶稣自己在承受祂的苦难时也表现出相当困难:”父啊!祢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祢的意愿成就!” 在这恳求和接受圣父旨意的张力之中,耶稣平静地走向死亡,宽恕那些钉死祂的人。
这种抱着超性态度接受痛苦的壮举,正是最伟大的胜利。耶稣藉着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一举征服了死亡。天主从死亡中带出生命。天主子女的态度,并不是对可能发生的悲惨命运无奈接受,而是一份预尝胜利滋味者的成就感。因基督凯旋之爱的名义,我们基督徒应走向世界,通过我们的言行,播种和平与喜乐。我们应当战斗,和平地战斗,向一切邪恶、不义、罪恶开战。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世人,人类遭遇的厄运,不是注定不变的。惟有天主的圣爱,天主藉耶稣圣心所显示的圣爱,才能为人类赢得光荣的精神凯旋。
Document printed from https://escriva.org/zh-hans/book-subject/es-cristo-que-pasa/54449/ (2025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