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我不是在講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在講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這事實可以把一個敵對天主計劃的環境全然地扭轉過來,就像人類救贖開始的那刻一樣。請細賞某位不知名的作者,如何談論基督徒召叫的偉大:「基督徒之於世界,有如靈魂之於肉身。他們雖活於塵世但卻不屬塵世,一如靈魂在肉身內但卻非實體。他們居於城鄉,一如靈魂居於全身各部份,他們在其中工作、默默耕耘,一如靈魂形成人的精髓……。他們有如旅客,在可腐朽之物中仰望不朽的天堂,就像不朽的靈魂居住在可拆毀的房舍一樣。在迫害中他們人數日增,一如靈魂經歷苦行,卻愈發美麗。基督徒無權放棄他們對世界的使命,一如靈魂之不會主動和肉身分離。」 註三
如果我們放棄俗世事務,這肯定是錯的路向,因主在這些事務中等著我們。天主無限的智慧是要我們通過例行的生活去接近祂。如果我們不奮力完成工作、不持續努力、不維持開始時的熱忱、不把工作做到最好,我們將不能達到目標。我想,如果我們真地想去做,我們一定可以比最好的更優秀,因我們會用人為及超性的方法,把工作無瑕地完成,將之奉獻給主,一如細工雕琢的金線銀絲,不論從那方面看,也是賞心悅目的。
不恨仇人、不以惡還惡、不報復、不計較地寬恕;在當時全被視為異於平常的行為,對一般人來說是太英雄氣概了:對今天的人來說也一樣,這就是人狹窄的想法;但基督,祂來救全人類,又希望基督徒參與救贖工程,於是教導門徒—即你和我—要具有偉大真誠的愛德,崇高珍貴的愛德:彼此相愛,基督愛了我們每一個一樣。只有這樣,模仿祂留下的神聖模式,而不是我們粗魯的方式,我們才能對所有的人打開心扉、以更高及全新的方式去愛。
早期基督徒把這熱心的美德實踐得多麼好!這美德遠超過人的團結及人性的善意,他們通過基督的心相愛,那愛既溫柔又強壯,二世紀的戴都良告訴我們當時的異教徒對信徒的行為留有深刻的印象;無論人性、超性都很吸引,他們常說:「看,他們彼此多麼相愛!」 註二
看看現時的你,及你所做的許多事,如你不值以上的稱讚,你的心對天主的提示沒有回應,那便是改善的時候了,聽從聖保祿的邀請罷:「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尤其應向有同樣信德的家人。」(迦6:10)這些人一起組成基督奧體。
我喜歡默想宗徒大事錄中所描述的一個情景,給我們一個清晰持久的祈禱典範:「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2:42)從此章節我們得知早期門徒的生活:「這些人,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宗1:14)當伯多祿放膽傳揚真理而被監禁時,他們決定祈禱:「教會懇切地為他向天主祈禱。」(宗12:5)那時,祈禱是一項武器,而今日亦然,祈禱是贏得內心戰爭最強而有力的工具:「你們中間有受苦的人嗎?他應該祈禱。」(雅5:13)聖保祿總結說:「不斷祈禱。」(得前5:17)你們永遠不要厭倦祈禱。
現在是時候反省早期基督徒對使徒事工所懷的熱忱,耶穌升天後不及三十年的功夫,祂的聲名已傳遍許多市鎮、鄉村。在厄弗所有位名叫阿頗羅的人,「他是個有口才的人,長於聖經,他到了厄弗所,這人學過主的道理,講論耶穌的事,心神熱烈,教訓人也很詳實,卻只知若翰的洗禮。」(宗18:24─25)
基督的一線光已進入這人的心中,他聽了有關主的一切後,就把聽到的傳給別人,但他仍有要走的路;如他想擁有完滿的信德及真正的愛主,他需要更多知識。另一對基督徒夫婦;阿挂拉和普黎史拉,聽了阿頗羅的道理,他們並沒有無動於衷,他們沒有這樣想:「這人所知的已足夠,再教他多些可不關我們的事。」他們熱衷使徒事工,所以他們接觸阿頗羅;「就把他接來,給他更詳實地講解了天主的道理。」(宗18:26)
接著有聖保祿,他的作為真令人敬佩!他因傳基督的教訓而被囚,但從不錯過傳福音的機會,在斐斯托及阿格黎帕王前,他毫不退縮地宣告:「但我得蒙天主的助佑,直到今天我還站得住,向卑微和尊高的人作證。我所講的,不外乎先知和梅瑟所說過的,必將成就的事:就是默西亞怎樣必須受難,怎樣必須由死者中作復活起來的第一人,將光明傳佈給這百姓及外邦人。」(宗26:22─23)
聖保祿對他的信仰從不緘默,也不隱藏他的使徒宣講,讓迫害他的人更為憎恨,他堅持向遇到的人宣講救恩,甚至大膽地問阿格黎帕王:「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信。」(宗26:27)當阿格黎帕王說:「你差一點就勸服我作了基督徒!」聖保祿說:「差一點也罷,差的多點也罷,我總祈望天主,不但叫你,而且也叫今天聽我的眾人,除了這些鎖鏈以外,都要像我一樣。」(宗26:28─29)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book-subject/amigos-de-dios/57004/ (202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