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若望宗徒老年時在其書信勸我們遵行這神聖的教導,如你讀到這最精華的部份,你會不感動嗎?基督徒間存在的愛來自本身就是愛的天主:「可愛的諸位,我們應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出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若望集中講弟兄手足之愛,因藉由基督我們成了天主的子女,「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若一3:1)
與此同時祂大力敲擊我們的良知,使其對天主的恩寵更敏銳,祂又堅持我們已得到天父對世人大愛的奇妙證明;「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露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若一4:9)主自己主動來和我們相遇,以身作則服侍人,叫我們跟隨祂的榜樣,正如我常說:慷慨地把自己的心放在地上,讓別人踩起來較柔軟,掙扎時較輕鬆;我們應如此做,因我們是同一父親的子女,而天父毫不猶豫地把祂的愛子賜給了我們。
愛德不是出於培養,它與天主的恩寵一起侵襲我們,「因他首先愛了我們。」(若一4:10)我們要使自己充滿這美麗的真理:「如我們能愛天主,是因為我們被天主所愛。」 註四 我們能慷慨地愛周遭的人是因為通過天主的愛,我們由信德而生,鼓起勇氣向天主求這寶藏─超性的愛德,那我們便可實踐愛德,即使是在小事上。
基督徒很多時候不懂得對這禮物作出回應;有時我們會貶低它,把它當成冷冰冰的施予,又或把它眨成典型的善行,扭曲愛德的最佳表達莫如一位病婦逆來順受的感嘆:「她們以『愛德』對待我,但是,以前我媽媽卻以愛心來照顧我。」若由基督的心所發出的愛,是不會有這種區別的。
為了使你清楚地把握這真理,我多次講到:「我們不是用一顆心去愛天主,用另一顆心去愛人。」我們可憐的心,由血肉造成,以人性的感情去愛,但和基督的愛結合時,也充滿了超性的愛,這就是我們要在靈魂裡培養的愛德,而這愛德會帶領我們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的肖像。
聖良曾說:「『鄰人』不單指與我們有友情或有親人的關係,也應包括和我們分享同一本性的人……同一的造物主造了我們,並給了我們靈魂,我們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呼吸同一的空氣、過同一的日子,雖然人有好壞、正義與不義之分,但天主對所有人都是慷慨和仁慈的。」 註五
因著實行新的誡命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在教會內我們學習服侍人而不是被人服侍(參閱瑪20:28);我們發覺自己有力量以新的方式去愛所有的人,又知道這是出於基督的恩寵。不應將感情用事、手足情誼、或令人生疑的熱忱──因幫人而深信自己比別人優越與此愛混淆;反之,它意味和鄰人和平共處,尊重每個人內在的天主肖像,盡己所能的使他們反思這肖像,好讓他們轉向基督。
對所有人懷有愛德意謂我們向每個人福傳,以行動表達天主偉大意願的真理:「天主願意所有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
如我們要愛敵人,(我是說對方如此看我們,我不認為自己是任何人的敵人),我們更有理由愛那些遠離我們的人,那些我們覺得不吸引,在語言、文化、成長背景和我們相異的人。
究竟我們在講那一種愛?聖經上這愛的拉丁文是dilectio,為叫我們清楚明白,它不單指愛的感覺,卻指向意志的決定,因dilectio 來自選擇electio一字。所以我認為,對基督徒而言,愛的意思是:「意願去愛。」在基督內決定為靈魂的好處而工作,沒有區分,為他們得到最大的好處──即認識基督並愛慕祂。
上主催迫我們:「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如接觸一些排斥我們的人,雖我們不會覺得他們有吸引力,但耶穌堅持:不要以惡還惡;所以我們不要浪費任何全心服務他人的機會,就算有時很困難,也要在祈禱中記掛他們。
當這愛德dilectio的對象是同一信仰的弟兄、又或按天主旨意,和我們一起工作的父母、丈夫妻子、子女、手足、朋友、同事,這種愛心就更濃郁了,若沒有這來自天主、朝向天主的純潔高尚的人性愛心, 也就沒有愛德這回事。
我想重複聖神透過依撒依亞先知所說的:「學習行善。discite benefacere.」(依1:17)我想把它引伸到我們內在種種的掙扎,因我們絕不能認為自己過的基督徒的生活已有所成就或完成了,基督徒的美德是每天努力奮鬥的成果。
舉個例子,在生命中,我們如何開始學習一份工作?首先是找出想要成就甚麼及達到的方法,然後堅持不斷用這方法,直至形成了鞏固的習慣。學會了一樣東西,旋即發現其他不懂的,它們又刺激我們繼續工作,永不放棄。
對鄰人的愛其實是對天主愛的表達;所以,我們無法設限美德的成長,對天主愛的唯一衡量就是沒有衡量,因為我們一方面永遠感激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另一方面,天主對我們──祂的受造物,顯出毫不計較、毫無底限的愛的特色。
耶穌在山中聖訓中,向所有敞開心靈聆聽的人教導愛德的神聖誡命,祂總結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們的償報必是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他對待忘恩的惡人,是仁慈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親那樣慈悲。」(路6:35─36)
仁慈不單是有憐憫之心,而是愛德的滿溢,與此同時,也是公義的滿溢。慈悲意謂保持一顆生氣勃勃的心,跳躍著人性及神性,充滿強烈、自我犧牲及慷慨的愛。聖保祿在一首讚歌中談到這美德:「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4─7)
仁慈最先的表達是引靈魂進入謙遜之中,當我們坦誠地看到自己一無是處;當我們明白,沒有天主的幫助,最弱最渺小的受造物也比我們好;我們看到自己可以做所有錯事、惡事;看到自己是罪人,即使我們竭力掙扎不願不忠!我們有何資格覺得別人差?我們又如何能把狂妄、不容忍、傲慢藏於心中?
謙遜引我們善待鄰人,就是對人的諒解、與人和平相處、寬恕人;不去製造分裂,永遠作個加強團結的工具,這一切不會白費。人的內心深處渴望和平、與人團結、尊重彼此權益,在如此強烈渴望的驅使下,人自然想把彼此的關係轉化為手足之情;這渴望深刻的反映出刻在人心深處的狀況:因我們是天主的子女,我們的手足情誼不是陳腔濫調或白日夢,反而是目標,儘管困難重重,總是會達到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向懷疑或憤世嫉俗的人顯示這愛是可能的——要對愛失望的人或對人生有懦弱看法的人,付出真感情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人性與生具來的自由會反抗天主,即使這反抗會是無效的苦澀,然而這愛並非不可能達到,因為它出於天主對我們以及我們對天主愛的結果。倘若你我想擁有它——耶穌也希望我們享有它,那我們對人生的受苦、犧牲、無私的奉獻就有更豐富的全面性了解。
如果你認為實踐基督徒愛德的要求是件容易的事,那也未免太天真,因日常與人交往,就算在教會內,都顯示是另一回事。如果愛不能使我們緘默,人人都可以有很長的故事:有不和的、個人攻擊的、不義的、誹謗及陰謀的;讓我們公開承認,並嘗試去解決這問題,就是盡力不去中傷或虧待別人,糾正別人時不要叫他感到羞愧。
這問題不是新的。在耶穌升天後幾年,當大部份宗徒仍舊在世上並很活躍時,瀰漫著信德及望德的氣氛,那時就已有不少人迷失,沒能持續在主的愛德道路上。
聖保祿對格林多人說:「你們中既有嫉妒和紛爭,你們豈不還是屬血肉的人,按照俗人的樣子行事嗎?這人說:『我屬聖保祿,』那人說:『我屬阿頗羅;』這樣,你們豈不成了俗人嗎?」(格前3:3─4)這豈不是那些不明基督已取締所有區分的想法嗎?「其實,阿頗羅算甚麼?聖保祿算甚麼?不過只是僕役,使你們獲得信仰,每人照主所指派的而工作。」(格前3:4─5)
宗徒不是譴責他們的不同,每人各有恩賜,有人有這樣,有人有那樣(參閱格前7:7),但所有恩賜皆要為教會的好處。我感到現在有需要求主不要讓缺乏愛德在教會內散播莠草,(如你願意,也可和我一起祈禱。)愛德是基督徒事工的鹽,如鹽失去了味,那我們如何進入世界並宣告:「基督在這兒!」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book-subject/amigos-de-dios/57076/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