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耶穌基督 → 聖心”的主題,《天主之友》中 ,一共有12個點

若​我們​能​如​此​生活,​我們​就​會​為​世界​帶來​和平,​會使​服務​天​主​這​種​工作​充滿​魅力,​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9:​7)​基督徒​是​平凡​的​人,​但​他們​的​心充滿​喜樂,​藉著​聖寵,​他們​不斷去​承行​天父​的​旨意,​而​喜樂​就​在​於​此。​基督徒​不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被​低估​了​或​行動處處​受到​制肘,​反之,​他們​可以​抬起頭​來​行走,​因​他們​是​人,​又​是​天主​的​兒女。

​信德​使​我們​更​明​白人性​美德​的​意義,​其實​沒有​人​應​忽略​它們。​基督徒​是​不折​不扣​的​凡人,​因​著​天主​的​恩寵​追隨​了​基督​(非​憑​他們​的​功勞,​而​是​靠​天主​的​聖寵),​他們​可​向​周遭​的​人​傳達​這​份​真正​的​快樂,​那​是​一份​真正​服務​他​人​的​精神,​只有​透過​我們​救主​的​心,​祂是​真天​主​又​真人perfectus Deus, perfectus homo,​才​能​獲得​的。

​讓​我們​轉向​聖母​瑪利亞,​天主​最​卓越​的​受造物,​求​她​使​我們​向​善,​那​我們​的​人性​美德​就​可​和​聖寵​的​生命​結合,​因而​更​好地​和​世​上​的​同工​合作,​為​所有​的​人帶來​平安​和​快樂。

有​一​位法​學士​從​人群​中​向​耶穌​發問,​他​雖​是​學者,​但​卻​不能​明​白​天​主向​梅瑟​啟示​的​教訓,​因​他​被​貧乏​的​詭辯​絆住。​耶穌​深知要​說​甚麼,​於​是​開口​慢條斯理​肯定​地​回答法​學士:​「『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瑪​22:​37​─40)

​讓​我們​想​像主​和​門徒​在​晚餐廳​聚集,​苦難​時刻​已​近​了。​基督​的​心火​燃​起非​語言所​能​表達​的,​祂遂​向​祂​所愛​的​門徒​說​出心​裏話:​「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

如​你​想​透過​福音​去​親近​上主,​我​提議​你​進入​當時​的​情景​之​中,​就​像​現場​之​中​的​一​個​人,​那麼​(​我​知​很​多​普通人​都​這樣​生活),​你會​像​瑪利亞​一樣,​被​耶穌​的​話深​深吸引;​或​像瑪爾大,​大膽​地​告訴​主你​的​憂慮,​全心​打​開你​的​心靈,​就算​是​瑣事​也​無妨(​參閱路​10:​39​─4​0)。

​主,​你為​何叫​它​作​「新​的​」​誡命?​因​我們​剛​才​聽到​舊約​已​有​愛鄰人​的​誡命,​你們​應​記得,​耶穌​開始​公開​生活​不久,​就​把​法律​的​範圍​擴大​;​「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3​─44)

主,​讓​我們​繼續​問​下去:​你​為​何視​這​觀念為​新​的​?​在​你​將​要​犧牲​在​十字​架​上​的​那夜,​交付​自己​的​前幾​小​時,​你​和​那些​與​我們​一樣​軟弱​潦倒​並​陪伴​你​到​耶路​撒冷​的​人​親密地​談心​;​你​向​我們​顯示​愛德​的​標準,​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如同​我​愛​了​你們。​」​門徒​一定​有​深刻​的​了解,​因為​他們​看到​你​無限​的​愛。

​主​的​信息​和​榜樣​很​清晰​簡潔,​並​以​行動​肯定祂​的​教導。​我常​在​想;​廿世紀​後,​它​仍​是​「新​的​」​命令,​因為​很少​人​把​它付​之​實行,​大多數​人,​無論​過去​或​現在,​都​對​它置之​不理,​自私使​他們​有​這樣​的​結論:​「為​何要​使​生活複雜化?​要​照顧​自己​已​夠​煩了。​」

​如果​我們​是​擁有​信德​的​基督徒,​有​渴望​跟隨​基督​的​腳步,​那​我們​不能​只是​避開​以​惡​還​惡​的​態度​為​滿足,​即使​這​已經​不​容易​做到​的,​但​與​耶穌​的​德行​準​則​相比​就​太微​不​足道,​而且,​主沒有​把​這​標​準作為​遙見​的​目標,​或​終生​奮鬥​的​獎勵,​而​是​起點,​因​祂視其為​基督​宗教​的​起點:​「由​此​所有​人​會​知你​是​我​的​門徒。​」

主耶​穌降生​成人,​取​了​人性,​好作​我們​所有​德行​的​模範,​「跟​我​學罷,​」​祂​說:​「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11:​29)

​祂稍​後​向​門徒​揭露​基督徒​的​標準,​祂沒有​說:​「因​你​是​謙遜​的」,​也​沒有​說:​「因​你​貞潔,​人​就​知你​是​我​的​門徒。​」​雖然​祂​最​聖潔,​是​無玷​的​羔羊,​沒有​甚麼​可​折損​祂​完美​的​聖潔​(​參閱​若8:​46)。

​祂生​活​世上,​卻​不​受​物質​羈絆,​雖​為​宇宙​創造者​之主,​卻​連​枕首​的​地方​也​沒有​(​參閱​瑪8:​20)。​但​祂​沒有​說:​「人​會​知你​是​我​的​門徒,​因你​不貪​戀​世物。​」​公開​傳教​之​前,​祂​在​曠野​守齋​四十​天​四十​夜(​參閱​瑪4:​2),​也​沒有​說:​「人會​認出​你​是​我​的​門徒,​因你​不​貪​吃​和​不​醉酒。​」

​真正​基​督門徒​的​特徵,​不論​任何​世代,​都​是:​「因此,​世人​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若​13:​35​)

​我​想天​主子​女​一定會​因主​的​堅持​而​深深​感動,​像​你​我​現在​一樣,​「主可​沒​說​門徒​信德​的​証明​是​行奇蹟​異能​的​力量,​雖然​祂​在​聖神​內​賜給​了​他們​這​種​能力,​但​祂​卻​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註​一

不​恨​仇人、​不以​惡​還​惡、​不報復、​不計​較​地寬​恕;​在​當時​全​被視為​異於​平常​的​行為,​對​一般​人來​說​是​太英雄​氣​概​了:​對​今天​的​人來​說​也​一樣,​這​就是​人​狹窄​的​想法​;但​基督,​祂來​救​全​人類,​又​希望​基督徒​參與​救贖​工程,​於​是​教導門徒—​即你​和​我​—​要​具有​偉​大​真誠​的​愛德,​崇高珍貴​的​愛德:​彼此​相愛,​基督​愛​了​我們​每​一​個​一樣。​只有​這樣,​模仿​祂​留下​的​神聖​模式,​而​不​是​我們​粗魯​的​方式,​我們​才​能​對​所有​的​人打​開心扉、​以​更​高​及​全新​的​方式​去愛。

​早期​基督徒​把​這​熱心​的​美德​實踐得​多麼​好!​這​美​德遠​超過人​的​團結​及​人性​的​善意,​他們​通過​基督​的​心相愛,​那愛​既溫柔​又​強壯,​二世紀​的​戴都​良​告訴​我們​當時​的​異教徒​對​信徒​的​行為​留有​深刻​的​印象​;​無論人性、​超性​都​很​吸引,​他們​常​說:​「看,​他們​彼​此​多麼​相愛!」​ 註​二

​看​看​現時​的​你,​及​你​所​做​的​許多​事,​如你​不值​以上​的​稱讚,​你​的​心​對​天主​的​提示​沒有​回應,​那便​是​改善​的​時候​了,​聽從​聖​保祿​的​邀請​罷:​「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尤其​應​向​有​同樣​信德​的​家人。​」​(​迦6:​10)​這些​人​一起​組成​基督​奧體。

若望​宗徒​老年​時​在​其書​信勸​我們​遵行​這​神聖​的​教導,​如你​讀到​這​最​精華​的​部份,​你會​不​感動​嗎?​基督徒間​存在​的​愛來​自​本​身​就是​愛​的​天主:​「可愛​的​諸位,​我們​應​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出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若望​集中​講弟兄​手足​之​愛,​因​藉​由​基督​我們​成​了​天主​的​子女,​「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若​一3:​1)

​與​此​同時​祂​大力​敲擊​我們​的​良知,​使其​對​天主​的​恩寵​更​敏銳,​祂​又​堅持​我們​已​得​到​天父​對​世人​大愛​的​奇妙​證​明;​「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露​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若​一4:​9)主​自己​主動來​和​我們​相遇,​以​身作​則​服​侍​人,​叫​我們​跟​隨祂​的​榜樣,​正如​我常​說:​慷慨​地​把​自己​的​心放​在​地上,​讓​別​人​踩起來​較​柔軟,​掙扎​時​較​輕鬆;​我們​應​如​此​做,​因​我們​是​同一​父親​的​子女,​而​天​父毫​不​猶豫​地​把​祂​的​愛子​賜給​了​我們。

愛德​不​是​出於​培養,​它​與​天主​的​恩寵​一起​侵襲​我們,​「因​他​首先​愛​了​我們。​」​(若​一4:​10​)​我們​要​使​自己​充滿​這​美麗​的​真理:​「如​我們​能​愛​天主,​是​因為​我們​被​天主所​愛。​」​ 註​四​ ​我們​能​慷慨​地​愛​周遭​的​人​是​因為​通過​天主​的​愛,​我們​由​信德​而生,​鼓起​勇氣​向​天​主求​這​寶​藏─​超性​的​愛德,​那​我們​便​可​實踐​愛德,​即使​是​在​小事​上。

​基督徒​很​多​時​候​不​懂​得​對​這​禮​物​作出​回​應​;有​時​我們​會​貶​低它,​把​它​當成冷​冰冰​的​施予,​又​或​把​它​眨成​典型​的​善行,​扭曲​愛德​的​最佳​表達​莫如​一​位​病婦​逆來​順受​的​感嘆:​「她們​以​『愛德』​對​待我,​但是,​以​前​我​媽​媽​卻​以​愛心來​照​顧​我。​」​若​由​基督​的​心所​發出​的​愛,​是​不會​有​這​種​區別​的。

​為了​使​你​清楚​地​把​握​這​真理,​我​多​次​講到:​「我們​不​是​用一​顆心去​愛​天主,​用另​一​顆心去​愛​人。​」​我們​可憐​的​心,​由​血肉​造成,​以​人性​的​感情​去愛,​但​和​基督​的​愛結合​時,​也​充滿​了​超性​的​愛,​這​就​是​我們​要​在​靈魂​裡​培養​的​愛德,​而​這​愛​德會​帶領​我們​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的​肖像。

聖良​曾​說:​「『鄰​人​』​不​單​指​與​我們​有​友情​或​有​親人​的​關係,​也​應​包括​和​我們​分享同​一​本性​的​人…​…​同一​的​造物​主造​了​我們,​並​給​了​我們​靈魂,​我們​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呼吸同​一​的​空氣、​過同​一​的​日子,​雖然​人​有​好壞、​正義​與​不義​之​分,​但​天​主對​所有​人​都​是​慷慨​和​仁慈​的。​」​ 註​五

​因​著​實行​新​的​誡命​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在​教會​內​我們​學習服侍人​而​不​是​被​人​服​侍(​參閱​瑪​20:​28​);​我們​發覺​自己​有力量​以​新​的​方式​去愛​所有​的​人,​又​知道​這​是​出於​基督​的​恩寵。​不應​將​感情​用事、​手足​情誼、​或令​人​生疑​的​熱忱​──​因​幫人​而​深信​自己​比別​人​優越​與​此​愛混淆​;​反之,​它意味​和​鄰人​和平​共處,​尊重​每​個​人​內​在​的​天主​肖像,​盡己​所​能​的​使​他們​反思​這​肖​像,​好讓​他們​轉向​基督。

​對​所有​人懷​有​愛德意謂​我們​向​每​個​人​福傳,​以​行動​表達​天​主偉​大意願​的​真理:​「天​主願​意​所有​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

​如​我們​要​愛敵​人,​(我​是​說​對​方如​此​看​我們,​我​不​認為​自己​是​任何​人​的​敵人),​我們​更​有理​由​愛那些​遠離​我們​的​人,​那些​我們​覺得​不​吸引,​在​語言、​文化、​成長​背景​和​我們​相異​的​人。

究竟​我們​在​講那​一​種​愛?​聖經上​這​愛​的​拉丁文​是​dilectio,​為​叫​我們​清楚​明白,​它​不單​指愛​的​感覺,​卻​指​向​意志​的​決定,​因​dilectio 來自​選擇electio​一字。​所以​我​認為,​對​基督徒​而言,​愛​的​意思​是:​「意願​去愛。​」​在​基督​內​決定​為​靈魂​的​好處​而​工作,​沒有​區分,​為​他們​得到​最​大​的​好處​──即​認識​基督​並​愛慕祂。

​上主催迫​我們:​「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如​接觸​一些​排斥​我們​的​人,​雖​我們​不會​覺得​他們​有​吸​引力,​但​耶穌​堅持:​不要​以惡​還​惡;所以​我們​不要​浪費​任何​全心​服務​他​人​的​機會,​就算​有​時​很​困難,​也​要​在​祈禱​中記掛​他們。

​當​這​愛德dilect​io​的​對象​是​同一​信仰​的​弟兄、​又​或​按天​主旨意,​和​我們​一起​工作​的​父母、​丈夫​妻子、​子女、​手足、​朋友、​同事,​這​種​愛心​就​更​濃​郁​了,​若​沒有​這​來​自​天主、​朝向​天主​的​純潔​高尚​的​人性​愛心,​ ​也​就​沒有​愛德​這​回事。

如果​你​認為​實踐​基督徒​愛德​的​要求​是​件​容易​的​事,​那​也​未免​太​天真,​因日常​與​人​交往,​就算​在​教會​內,​都​顯示​是​另​一​回事。​如果​愛​不能​使​我們​緘默,​人人​都​可以​有​很長​的​故事:​有​不​和​的、​個人​攻擊​的、​不義​的、​誹謗​及​陰謀​的​;讓​我們​公開​承認,​並​嘗試​去​解決​這​問題,​就是​盡力​不去​中傷​或​虧待​別​人,​糾正別​人時​不要​叫​他​感到​羞愧。

​這​問題​不​是​新​的。​在​耶穌​升天​後​幾​年,​當大​部份​宗徒​仍​舊​在​世上​並​很​活​躍​時,​瀰漫​著​信德​及​望德​的​氣氛,​那時​就​已​有​不少​人​迷失,​沒能​持續​在​主​的​愛德​道路​上。

​聖保祿​對格林多人​說:​「你們​中​既​有​嫉妒​和​紛爭,​你們​豈​不​還是​屬​血肉​的​人,​按照​俗人​的​樣子​行事​嗎?​這​人​說:​『​我​屬​聖​保祿,​』那​人​說:​『​我​屬​阿頗羅;』​這樣,​你們​豈​不成​了​俗人​嗎?」​(格​前3:​3─​4)​這​豈​不​是​那些​不明​基督​已​取締​所有​區​分​的​想法​嗎?​「其實,​阿頗​羅算​甚麼?​聖保祿算甚麼?​不過​只是​僕役,​使​你​們​獲得​信仰,​每​人​照主所​指派​的​而​工作。​」​(格​前3:​4─​5)

​宗徒​不​是​譴責​他們​的​不同,​每​人​各​有​恩賜,​有​人​有​這樣,​有​人​有​那樣​(​參閱格​前7:​7),​但​所有​恩賜皆要​為​教會​的​好處。​我​感​到​現在​有​需​要求​主不要​讓​缺乏​愛德​在​教會​內散​播​莠草,​(如​你​願意,​也​可​和​我​一起​祈禱。​)愛德​是​基督徒​事工​的​鹽,​如鹽​失去​了​味,​那​我們​如何​進入​世界​並​宣告:​「基督​在​這​兒!」

為​此​我​重複​聖​保祿​的​說話:​「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甚麼​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格​前​13:​1─​3)

​有​些​人聽​了​宗徒​對​外邦​人講​的​話,​像門徒​聽見​主承允​聖體​聖事時​一樣,​說:​「這​話​生硬,​如何​聽得入​耳?」​(若6:​61)​這​話​的​確難​入耳,​因​聖​保祿​說​的​不​是​慈善、​人道、​或​對​人​痛苦​可​理解​的​同情心,​而​是​實踐為了​天主而​愛主愛人​的​神性​美德。​所以​「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現​今​存​有的,​有信、​望、​愛​這​三德,​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13:​8─​13)

現在​我們​肯定:​基督徒​生活​中​最​主要​的​美德​與​扭曲​的​愛德,​毫無​相似​的​地方,​但​為​何​需要​不斷​宣講​它?它​是否​只​適合​宣講​而​缺少​在​日常​實踐​的​機會?

​環顧​四周,​我們​有理​由​相信​愛德​是​空洞​的​德行,​但​從​超性​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這​匱乏​的​根由​是​因​我們​缺乏​和​主耶穌​基督​那​持續、​密切​的​個人​關係,​加上​忽略​聖神​在​靈魂​中​的​工作,​而​聖神​的​初果​正​是​愛德。

​對​聖​保祿​的​勸告;​「你們​應​彼此​協助​背​負​重擔,​這樣,​你們​就​滿​全​了​基督​的​法律。​」​(​迦6:​2)​有​位​教父​這樣​說:​「因愛​基督​的​緣故,​我們​能​輕易​地容​忍別人​的​弱點,​包括​那些​缺乏​善工,​我們​未​能​去愛​的​人。​」​ 註​六

​這​就是​引領​我們​在​愛德​成長​的​途徑,​如​相信​將​愛天​主放​在​一邊,​先要​參與​慈善​活動​或​社會​工作,​才​會​有​愛德,​就是​誤解,​「我們​不要​為了​關​注鄰​人​的​病痛​而​忽略​了​基督,​因​我們​應​為​愛基督​而​愛病者。​」​ 註​七

​不斷​注視​耶穌,​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為了​服事​人​(​參閱​斐2:​6─​7)。​只有​跟祂​這​方​向,​我們​的​理想​才​有​價值​;​找​尋愛​的​合一,​和​所​愛​的​認同,​和​基督​結合,​我們​便​被​祂​奉獻​的​生活、​無限​的​愛、​祂​的​犧牲​至​死所​吸引。​基督​使​我們​面對​最終​的​抉擇:​一​是​在​自私​的​孤立​中度日,​或​是​奉獻​自己​及​所有​精力​去​服​事​人。

備註
註二

戴都良《護教篇》39,7(PL l, 471)

聖經引句
備註
註四

奧利振,Commentarii in Epistolam ad Romanos, 4, 9(PG 14, 977)

聖經引句
備註
註五

聖大良,Sermo XII, 2(PL 54, 170)

聖經引句
備註
註六

聖奧斯定,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 LXXXIII, 71, 7(PL 40, 83)

註七

聖奧斯定,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 LXXXIII, 71, 7(PL 40, 83)

聖經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