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信德、望德、愛德:這就是若瑟一生的支柱,也是一切基督徒生活的支柱。若瑟的自我獻身是由忠信的愛德,摯愛的信德和信賴的望德交織而成的。他的慶節正是我們各人重申承諾,忠於天主所賜的基督徒召叫的大好機會。誠心矢志善度信望愛的生活,而重申承諾就是表示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給天主支配,不管身上有甚麼缺點毛病。重申承諾是我們忠誠的驗證,是用行動來表現愛。
愛,有着一定的標準特徵。平常所謂的愛,似乎是指饜足私我的衝動,或指滿足個人嗜好的自私欲望。其實這不是愛。真正的愛在於擺脫私我,獻出自我。愛帶來喜樂;但這喜樂是植根於十字架的。只要我們還沒有抵達永生圓滿之境,便不會有不帶犧牲痛苦的真愛。然而,這犧牲痛苦是既甜蜜又可愛的,是內心喜樂的淵源;同時,又是不折不扣,價實貨真的痛苦犧牲。因為它要求我們戰勝自己的私慾偏情,一切行為惟獨以愛為準則。
因此,在緬懷基督之死的同時,我們要誠懇地檢討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認真對待我們所宣誓的信仰。聖週不應只是一種「宗教插曲」,不應只是從俗務瑣事糾纏的紛擾生活中抽出來的片暇。聖週應是加深認識天主聖愛的時機,好使我們能通過自己的言行,把天主的愛顯示給他人。
不過我主對此定下了一些條件。我們不能忽略聖路加為我們紀錄下來的話語:「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這可是嚴厲的話。固然,「惱恨」一詞,不能恰當地表達耶穌所說的意義,但祂確實用了很強烈的措辭,因為祂的意思並不只是「愛得少些」,就如有些人想沖淡原語的涵義而這樣詮釋的。這強烈的措辭所包含的分量,並不在於暗示一種消極或者毫無惻隱之心的態度,因為說這嚴厲措辭的耶穌,正是那命令我們要愛人如己的耶穌,正是那為人類捐軀殞命的耶穌。祂的話無非是表示在愛天主的問題上,絕不能半心半意。基督的話可以譯作:「愛得更多,愛得更好。」祂的意思是說自私的或不完全的愛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以天主的愛去愛人。
這便是關鍵。耶穌還說,我們必須嫌惡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這是祂所要求於我們的。我們若是淺薄自私,只顧自己個人的享受,只求他人甚或整個世界圍繞着我們的小我旋轉,就沒有權利自命為基督徒,或以基督的門徒自詡。我們必須真正地交付自己,「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 。對天主的愛邀請我們背起十字架,肩負起人性的重擔。它導引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境遇中,履行聖父的旨意,執行祂那個明確的仁愛計劃。在我們方才讀到的那段福音中,耶穌還繼續說道:「不論誰,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
讓我們接受天主的聖意,立定志向按照信仰的教導和要求生活。我們可以肯定這樣必會為我們帶來掙扎、困難和痛苦,但是我們若能真正持守信仰,就絕不會感到自己會喪失天主的寵愛。在悲痛憂苦,甚至詆毀中傷之中,我們將會經驗到喜樂,而這份喜樂敦促我們要博愛眾人,幫助他人去分享我們的超性喜樂。
讓我告訴你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這發生在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心地善良,但沒有信仰的朋友,指向一個地球儀說:「你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問他:「你要我看甚麼呢?」他答覆說:「基督的失敗!已經二十個世紀了,人們不斷嘗試把祂的教義滲入人的生活,看看祂的成績吧!」他的話使我霎時充滿悲傷,痛苦地承認,的確仍有許多人尚未認識上主,而在信仰祂的人當中,有許多人則過着一種彷彿沒有信仰的生活。但是,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愛與感謝,因為耶穌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與救贖的工程合作。祂並沒有失敗。祂的教理和生活時刻地在世上產生實效。祂的救贖工程對我們不但足夠,而且綽綽有餘。
天主需要的不是奴僕,而是子女,祂尊重我們的自由。救贖的工程仍在進行中,而我們每人都要參與其中。聖保祿的話語,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肉身上,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基督的身體——教會」 ,補充耶穌的苦難所欠缺的,這竟是基督的旨意。
為回應天主給我們的慈愛和信任,它值得我們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整個生命,尤其是值得我們意志堅定、認真地過基督徒的生活。在誦唸信經時,我們肯定地宣告,我信全能的天主父,我信死而復活的聖子耶穌基督,我信聖神,主及賦予生命者。我們確認惟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是基督的奧體,從聖神那裏獲得生命。我們為罪過的赦免而歡呼,及期待肉身的復活。但是,這些真理是否能夠滲透到我們心靈的深處呢?還是只是掛在嘴上唸唸而已?天主得勝的喜訊,和聖神降臨所帶來的歡欣與平安,應該成為每一位基督徒思言行為和生活的穩固基礎。
但是切勿忘記:若天主顯揚了聖母,同樣千真萬確的是,祂也沒有免去她的痛苦,沒有免去她工作的辛勞,或信德的考驗。有一次,一位村婦大聲讚揚耶穌喊道:「懷過祢的胎,及祢所吮吸過的乳房,是有福的!耶穌卻說:可是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 這是耶穌對聖母的「主旨承行」(fiat) 的褒揚。聖母一心一德,毫不躊躇地貫徹天主聖意的每一細節,她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後果,毫不張揚,而是隱藏在日常靜默的犧牲中。
默想這些真理,使我們對天主的邏輯有更好的認識。我們認識到我們生活的超性價值,並不取決於建樹好高騖遠的豐功偉績。相反地,卻在於忠實地接受天主的聖意,慷慨地接受日常細小犧牲的機會。
要效法天主,要聖化自己,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從做人開始,接受天主給我們凡人的現狀,承認自己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並努力聖化我們的平庸卑微。聖母瑪利亞便是這樣生活的。她身為天主特寵的對象,滿被聖寵,超越一切天使聖人,卻過着平凡的生活。
瑪利亞是受造物,與我們亳無二致。她有一顆與我們一樣的心,喜怒哀樂,百感叢生。在加俾厄爾天使傳報天主計劃之前,聖母並不知道自己已在永恆中被擢選為默西亞的母親。她視自己不過是個可憐的受造物。 所以她能謙虛地承認,在她身上「全能者行了大事 」。
瑪利亞的純潔,謙遜和慷慨與我們的卑劣自私,形成鮮明的對照。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奮起效法她的德表。我們同樣是天主的受造物,我們若能努力師法她的忠誠,天主也會在我們身上行大事。我們雖了無價值,這並非障礙,因為天主選用沒有價值的工具,為使祂愛的力量益形昭彰。
這基督,這位我們目睹祂誕生在白冷的可愛聖嬰就是宇宙的主。天上地下萬有都是祂的造化。祂使萬有與聖父重歸於好。祂以自己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聖血,重新立訂了天地間的和平。 今天,基督為王,坐於聖父的右邊。我主升天後,門徒們仍仰望着天空。兩位白衣天使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祂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降來。」 世上帝王無不因祂而得以掌權 。但帝王,即人間的當政者,壽命並不長久。基督的國則「萬世無疆 ,祂的主權永遠常存,祂的王國世世常在 。」
基督的國不只是一種修辭說法。基督仍活着,與人無異地活着,祂依舊有着降生成人所取的同一個軀體,依舊有着祂死而復活時與聖言結合,並懷有一顆人性的心的同一個光榮的軀體。真天主亦真人的基督仍活着,統治着。祂是宇宙的主。一切有生命的萬物都賴祂而存在。那麼祂為甚麼不向我們顯示祂的光榮呢?因為祂的國雖然是在這個世界之中,卻「不屬於這世界」 。耶穌回答比拉多道:「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凡是期望默西亞掌握現世有形權力的人是弄錯了。「天主的國並不在於吃喝,而在於義德、平安以及在聖神內的喜樂。」 聖神內的真理與正義,和平與喜樂,這才是基督的神國:就是那救人的神聖行動,它將在人類歷史告終,我主自高天降來審判萬民之時才臻於大成。
基督在世上開始傳教時,祂並沒有提出甚麼政治主張來。祂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 祂委派門徒去宣講這個好消息 ,教導他們祈求天國的來臨 。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就是聖善的生活,是我們必須首先尋求的 ,是惟一真正必要的東西 。
我主耶穌基督宣講的救恩,是向每一個人發出的邀請:「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宴。」 因此我主指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 人人都能沾得救恩,只要他自願回應基督的要求:要重生 ,如同小孩一樣,以簡樸的精神 做天主的兒女 ,躲 避一切使我們與天主分隔的事物 。耶穌所要的是實際行動,而不單是口頭空話 。祂要我們下定決心全力以赴,因為惟有以猛力奪取的人才能贏得永恆的嗣業 。
祂的神國不會在世界上達至成全。得救還是永罰不會在現世定論。卻會如撒種那樣, 如一粒芥子的茁長那樣 ,到最後,它會如撒在海裏的網那樣,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按照各自生活品行的善惡而分揀開來。 不過,只要我們還活在世上,「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誰若理解基督所提出的神國,必會看到它是值得我們孤注一擲去贏取的,必會看到它就如商人傾售家產去換來的珍珠,必會看到它就如地下埋有寶藏的那塊田地。 天國得之不易,沒有人能保證穩操勝券。 但是一個悔罪的凶犯謙卑的哀呼,卻能打開它的大門。與耶穌同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凶犯之一,向祂哀求說:主,「當祢來為王時,請祢紀念我!」耶穌回答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裏。」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book-subject/es-cristo-que-pasa/56848/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