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普通基督徒——他不是修會會士——為了修德成聖,他無須遁離世俗,因為世界正是他尋獲基督的場所;也無須甚麼外表的標記,例如會服徽章之類的東西。他獻身事主的全部標記,都是內在的。這就是:天主恆常的臨在和克己自律的精神。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事,因為克己自律也不外是感官的祈禱。
基督徒的召叫是犧牲、賠補和贖罪。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罪過做補贖(然而,我們多少次掉頭他顧,避開天主的視線?),也必須為世人賠補罪過。我們應該師法基督,「身上時常帶着耶穌的死狀 (祂棄絕自己,死於十字架上),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 。我們的道路,是一條獻身犧牲的道路。在這克己自律中,我們尋獲喜樂與平安(gaudium cum pace)。
面對世界,我們不會愁眉苦臉。過去,有些聖人傳記的作者只強調天主忠僕們一生中的奇事,這些異事記載甚至始自他們的襁褓時期。他們這樣,無意中給基督的真理幫了倒忙。他們甚至會說有些聖人在嬰兒時代,不哭不啼;每逢星期五,為了做補贖,也不吮飲母親的乳汁。然而,你們和我一出世,便沒頭沒腦地大哭大叫,而且保管大吃其奶,根本不管甚麼禁食或四季齋期那一套。
現在,我們在天主恩寵輔佑下,在一連串雷同的日子裏,發現了真正做補贖的時刻。在這些時機中,我們決心克己自律,改善生活,使我們的靈魂作好準備,以迎接聖神恩寵啟迪的到來。隨着這恩寵而來的,我再重複一遍,便是gaudium cum pace ——喜樂、平安和堅持不懈的奮鬥。
克己是我們生活的調味料。最好的克己莫過於整天之中在小事上約束自己,俾能克服肉情的淫慾,眼目的淫慾和生活的驕奢。克己自律的對象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他人。克己自律應當使我們在待人接物中更加細緻周到,體貼諒解,開誠相見。誰若是粗暴易怒,遇事處處只顧自己,常常觸犯凌辱他人,不知放棄不必要的東西——甚至必要的東西,事不稱心便形之於色,那麼他便是沒有做到克己自律。反之,誰若懂得怎樣獻身為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 ,那麼他便是實踐了克己自律。
我們剛進入四旬期,一段補贖、淨化和皈依的良辰。要好好的度過四旬期並非易事,因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本來就不是一條舒適的大道。只是在教會內,任憑歲月蹉跎是不夠的。在我們生命中,在基督信徒生命中的第一次皈依當然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對那獨特的時刻都記憶猶新,那時我們清楚明白到上主要求我們的一切。但是,日後不斷的皈依更為重要,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使恩寵能在這些持續皈依的行動中幫助我們,我們的靈魂要充滿朝氣和活力,要向上主呼求,學習如何聆聽祂,並懇求祂寬恕我們的過錯。
我們在今天禮儀中讀到:「他若呼求我,我必應允。」 天主不但照顧我們,還隨時準備好聆聽我們,在每時每刻關注人們的傾訴,這是多麼美妙的事。祂永遠願意聆聽我們,特別是現在,因為我們已妥當地預備自己的心靈,決定趁此四旬期潔淨自己,祂決不會輕視一顆「痛悔和謙卑的赤心」 的祈求。
天主聆聽我們,祂會主動地參與、介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不致陷於兇惡,反而滿溢美善。對於人,祂曾說:「我必拯救他,也必光榮他」, 因此,我們必須期望獲得天主的光榮,這正是我們內在的驅策力,那是靈修生活的開端。渴求光榮的望德會引領我們的信德,鼓勵我們的愛德,於是我們能好好運用這激勵我們肖似天父的三種超性德行。
甚麼才是開始四旬期的最好方法呢?重發信、望、愛三德吧!這就是補贖精神和淨化慾望的泉源。倘若我們認為四旬期只不過是多做一些外在克己的機會,我們就誤解了它對基督徒的深厚意義,因為,我重複,外表的克苦實際上是內心信、望、愛三德的成果。
任何人要戰鬥就必須使用裝備器械。經過二十個世紀的征塵,基督信仰的裝備器械並沒有改變,依然是祈禱、克苦和勤領聖事。既然克苦是祈禱——感官的祈禱——我們可以用兩個詞語概括我們的裝備器械:就是祈禱和聖事。
現在,我請大家一起默想聖事。聖事是天主聖寵的泉源,是天主仁慈眷顧的奇妙證據。讓我們先靜心默想一下特倫多教理關於聖事的定義:「聖事是特定的,可感知的標記,能產生聖寵,同時置於我們眼前,予以頒佈。」
我主天主是無限的;祂的愛是無窮無盡的;祂對我們的慈祥寬仁是無邊無際的。祂藉其他許多方式賜予我們聖寵,但是卻明白無誤,不受制約地建立了七個有效的標記,而且惟有祂能做到的,為使世人能以穩定的、簡單的、易於領受的方式,來分享祂救贖的功勞。
如果聖事被荒廢,真正的基督徒生活也會隨之而消失。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特別是今日,有許多人似乎已經把聖事置之度外,甚至輕視這基督聖寵救贖的洪流。在一個號稱信奉基督的社會裏談論這樣的弊病,實在是令人痛心的。但我們必須大談特談,為能激勵我們更感恩知情,更滿腔熱愛地趨赴這聖化人靈的泉源。
有人毫無顧慮地決定推遲新生嬰兒的聖洗聖事。但這樣做法是嚴重違背了公義和愛德,剝奪了孩子們領受信德的聖寵,剝削孩子們濯除與生俱有的原罪的機會,從而剝奪他們迎接天主聖三居於心中的無價寶藏。他們還妄圖篡改堅振聖事的真諦。教會傳統一貫認為,通過堅振聖事,天主聖神的聖寵靜謐而有效地傾注於人靈,堅固精神生活。堅振聖事使基督徒,在攻克自身的自私心和各種情慾的內修戰役中,能像milites Christi(基督的精兵)般地奮勇戰鬥。
人若喪失對天主事物的敏感性,就難以領會懺悔聖事的重要性。聖事性的告罪不是與人,而是與天主對話。告解聖事是天主公義的法庭,尤其是天主仁慈的法庭。它的法官仁愛寬大,「我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好能生存。」
我主的仁慈確實是無窮無盡的。且看,祂對祂的子女們是何等慈愛溫柔。祂奠立婚姻為神聖的結合,媲美基督與祂的教會之間的結合, 把它定為一件偉大的聖事,作為基督徒家庭的基礎,使之在天主聖寵中成為平安和諧的居所,聖德的學校。父母是天主的合作者。這就是子女之所以有責任孝愛父母的原因。像我幾年前所寫的,把第四誡譽為最親切甘飴的誡命,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你們按照天主囑望的神聖方式善度家庭生活,你們的家庭必會充滿天倫之樂,充滿光明,平安和歡樂。
我們說過:耶穌是播種者。祂藉着我們來完成這任務。基督把麥粒緊緊握在祂受傷的手中,用祂的血滲透它、洗滌它、淨化它,然後把它撒在犁溝裏,撒在世界上。祂一粒一粒地播種,為使每個基督徒都能在各自的境況中為主死亡和復活的豐收作見證。
我們若是在基督的手裏,就該汲取祂的聖血,讓祂把我們迎風撒播,也就是說我們應接受天主為我們安排的生活境況。我們必須堅信:一粒種籽要結果纍纍,必先埋於土中死去 ,方能發芽抽穗,然後製成麵餅,天主再化麵餅為基督的聖體。這樣,我們又再與耶穌,我們的播種者結合為一。「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
我們要牢記,若沒有播種,便沒有收穫。因此我們要毫不吝惜地撒播天主的話,使人因認識基督而渴望祂。基督聖體聖血節——永生之糧的節日——是我們反省人們飽受飢渴之苦的好機會:他們渴慕真理,渴慕正義,渴慕團結,渴慕平安。為了滿足人們對平安的飢渴,我們應重複聖保祿的名言:「基督是我們的平安」(pax nostra)1 。群眾對真理的渴望應提醒我們: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對追求團結的人,我們應告訴他們,基督為我們所有人的「合而為一」 祈禱。渴慕正義應引導我們歸向人類和睦的本源,即我們實在是,而且自知的確是聖父的兒女,是兄弟姊妹。
平安、真理、團結、正義。要消除人類和睦的障礙是多麼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基督徒奉召去創造兄弟情誼的奇蹟,我們必須努力不懈,使所有人賴天主恩寵的幫助,能善度基督徒的生活,「彼此協助背負重擔」 遵行愛的誡命。惟有愛才是聖德成全的聯繫,是天主法律的精髓。
我們不能否認,有待完成的工作不計其數。有一次,耶穌極目瞭望麥浪滾滾的田野,對門徒們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祂的莊稼。 」 如今一如當初,需要工人來「整天受苦受熱」 。如果我們自己,我們身為工人者不忠信的話,那麼先知岳厄爾所描繪的景象便會應驗:「田園已荒廢,土地已悽涼;因為五榖已遭蹂躝,美酒已枯竭,油已乾涸。農夫,你們應哀哭!葡萄園丁,你們應為了小麥大麥而號咷!因為田園的出產巳遭破壞。」
我們若不準備全力以赴,持續不斷慷慨地工作,不計時間,不怕疲勞,耕耘播種,除草施肥,收割打場,就不會有收穫。天主的國是在歷史與時間中形成的。我主把這任務交給我們,無一例外。今天,我們來朝拜聖體中的基督,讓我們牢記歇工的時間尚未到來,我們必須繼續每日的工作。
箴言中寫道:「自耕其地的人,必得飽食。」 讓我們把這話應用到我們的屬靈生活上。我們若不耕耘天主的田園,不忠於捨己為人的神聖使命,不幫助他人認識基督,就難以明瞭聖體的意義。沒有人會珍惜不花代價取得的東西。為了珍惜熱愛聖體,我們必須追隨耶穌的道路,必須甘當麥粒,死於自我,再生氣蓬勃地復活,結出豐碩的果實,結出百倍的果實!
基督的道路可以歸納為一個字:愛。若我們要去愛,就必須心胸廣闊,可容天下一切憂患之士;我們必須仁恕諒解;必須與耶穌一起為人靈自我犧牲。我們若熱愛基督聖心就應效法祂為人服務,就應果斷熱情地捍衛真理。若我們要這樣去愛就必須在自己生活中根除一切妨礙基督生活在我們內的障礙。例如:貪圖個人的安逸享受,自私自利的誘惑,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等等。惟有在自己身上複製基督的聖訓,我們才能把祂的聖訓傳遞給別人。惟有親身體驗到麥粒死於土中的滋味,我們才能到世界的中心去工作,從內裏轉化它,使之收穫豐裕。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book-subject/es-cristo-que-pasa/56956/ (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