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治癒瞎子的情景。耶穌回答門徒們的問題,指出這瞎子的不幸並非因犯罪引起,而是一次彰顯天主德能的機會。接着,祂極其簡單質樸地決意把視力賜給那個瞎子。
於是,這個可憐人的大喜事便開場了,然而,他的煩惱也接踵而來。人們根本不讓他好過,首先是他的「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 。雖然瞎子堅持說他過去看不見,現在卻看見了,福音並沒有說那些人有為他感到高興。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他們不但沒有讓他安寧地享受新獲的運氣,反把他拖到法利塞人那裏去。法利塞人盤問他是怎麼看得見的,他再次回答道︰「祂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
接下來,法利塞人力圖證明那業已發生的一大恩典,那個大奇蹟並沒有發生。他們一伙,有人搬弄詭辯冒牌的邏輯論證:此人在安息日被治好,然而在安息日工作是違反法律的,所以,他們否認這奇蹟。還有人則開始進行我們今天所謂的明確表態。他們首先去找那瞎子的父母:「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眼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 懾於當局,他的雙親作出了一個抓不到把柄的答覆:「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吧!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
進行明確表態的人無法相信,因為他們選擇不去相信。「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我們知道這人[耶穌]是個罪人。』」
聖若望福音的敘述,寥寥數語勾劃出一齣典型的,對人類基本天賦權利,即尊重相待的權利,橫加侵犯的活劇。
這種做法,不只是歷史陳跡。今天,對他人私生活進行獵奇窺伺,橫加侵犯探索的例子,不勝枚舉。公義最起碼的要求,即縱使有實際犯罪的嫌疑,也必須對此類案件慎重處理,進行有節制的調查,以免把單純的可能性,轉化為實際的定案。顯然地,對任何出於病態的好奇心而進行解剖,此等非違法,甚至是積極有益的行為,實際上應被視為荒謬乖戾之舉。
面對窺獵人們隱私的猜疑販子,我們應當保衛每個人的尊嚴,及其享有安寧的權利。一切誠實的人,不論是否基督徒,無不一致讚同這是需要捍衛的,因為這共同價值正受到威脅,即人人有合法權利自行其事,避免聲張,把家庭的喜怒哀樂保存在家庭之中。我們還應保衛做好事而不大吹大擂的權利;賑貧濟困出於純愛而不表功揚名的權利。更不用說要把一個人的隱私暴露在那些甚麼都不懂,也不想弄懂甚麼的人那些輕浮和偏拗的目光之下,他們無非是想刻薄地加以諷刺吧了。
但是,要擺脫這類愛管閒事的窺探是多麼困難的事!侵犯人們安寧的手段層出不窮。我所指的還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而且還有那些被公然採用的所謂論證邏輯。這類邏輯詭譎狡詐,誰只要一回答,馬上便有身敗名裂之虞。常見的一種是這樣的:它假定所有人行動的動機都是源於某種貪慾。從這荒謬的思路出發,人人都應對自己的作為發痛悔(mea culpa),並進行自我批判。若有人不往自己臉上潑上成噸的污泥,他的批評者馬上就會下結論:這壞蛋不老實,而且假充好人,自命不凡。
在別的時候,則採取另一種常規。寫文章的人,或是演講的人,心懷叵測地「承認」你是好人,但接着又說,別人不見得會同意,他們會爭辯說,你是個小偷。那麼你怎麼證明你不是小偷呢?言者用心明顯,目的就是要毀謗。還有一種例子是:「你常說你的行為清白高尚正直,但你好不好再省察一下,看一看你是不是污穢卑劣偏拗的呢?」
起初,耶穌的門徒對那生來瞎眼的人所持態度,使我們不勝驚愕。他們的態度,與這句不幸的俗語不謀而合:「估計從惡,不會誤事」。之後,他們對師傅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明白了身為基督徒的意義,他們的思想便逐漸趨於諒解。
聖多瑪斯阿奎納寫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是其他人所不及的。正如[保祿]宗徒所言︰「不論做甚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本着這份精神,人人都應當互相尊重。」 謙遜這個德行教導我們尊重他人——尊重他們的名譽,他們的信用,他們的私人秘密——並不是外表的習俗,而是愛德與正義的首要標誌。
基督徒的愛德,不能局限於賑貧濟困。基督徒的愛德,首先要力求尊重並瞭解人之所以為人,尊重並瞭解每個人身為人與身為天主兒女的固有尊嚴。因此,凡是詆毀他人名聲榮譽的人,表現出他們對基督徒信仰的某些真理實際上是一無所知,而且,不論怎樣,是缺少了真正對天主的愛。「我們愛天主與愛鄰人的愛德是同一的德行。因為天主是我們愛鄰人的原因,我們以愛德愛鄰人時,便是愛天主。」
我希望我們能從這席與主交談的對話中,得出一些結果。讓我們特別下定決心:絕不判斷別人,絕不懷疑別人的善意,把邪惡淹沒於滔滔的善良之中,在我們的周圍播種忠實的友誼、正義與和平。
讓我們下定決心,在我們的善行被誤解時,在我們藉主的助佑力求完成的好事被他人曲解時,在我們的動機被幸災樂禍的人歪曲時,在我們的工作被指控為陰謀詭計時,我們也絕不要悲觀氣餒。
讓我們總是寬恕,常帶笑容。讓我們在良心指示要發言時,清清楚楚地說,絕不意氣用事。在個人人身受到攻擊時,不管攻擊有多麼殘酷野蠻恥辱,讓我們把一切交付於天主聖父之手,堅持那份神聖的緘默——「耶穌卻不出聲」 。讓我們惟獨關心修德務善,力行好事。天主自會使我們的善舉「在人前照耀」 。
讓我們繼續默想聖事的奧妙。為病人傅油,舊稱臨終聖事的,乃是為前赴天父之家的旅程所作的親切準備。而聖體聖事可謂天主大事舖張豪宴的聖事。在這聖事中,天主竟把祂本身和聖寵一起賜予世人:耶穌基督,連同祂的體血、靈魂和天主性,不僅在舉行彌撒之際,而且一直真實地臨於聖體聖事中。
我常想到司鐸們負有為天下基督徒,常保天主聖事渠道暢通的職責。天主賜予恩寵來幫助每一個人靈,因為各人都有其特殊而個別的需要。人靈不能成批地處理的。要幫助人靈而不分個人特殊的需要,是對人類尊嚴的褻辱,是對天主子女尊嚴的褻辱,這是不對的。司鐸必須謙虛地為每個人的個別需要服務,意識到自己不過只是一件工具,是基督聖愛的運載工具而已。每一個人靈,無不都是一座珍奇的寶庫。每一個人,無不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每一個人,無不是基督滿腔熱血所付出的代價。
我們已經談過奮鬥的必要性。但要戰鬥就必須要有訓練;要有適宜的糧草;在患病受傷時,要有應急的醫藥。聖事便是教會提供的應急的醫藥,而不是奢侈品。如果你自動放棄聖事,你便不可能在征途上前進,不可能跟隨耶穌基督。我們需要聖事,一如需要呼吸的空氣,循環的血液,以及賴以識別我主每時每刻對我們有何要求的光明。
基督徒的靈修需要力量,而這力量是從造物主得來的。我們是黑暗,而祂卻是光明燦爛。我們是病夫,而祂卻是健康強壯。我們是渺小,而祂卻是無限豐裕。我們是軟弱,而祂卻支持我們,「天主,祢是我的勇力」 ,世上任何事物都無法遏止基督為我們迫不及待地傾流救贖的聖血。但是,人的局限性能蒙蔽人的眼睛,使人看不到天主的偉大。因此,一切信徒,尤其那些在精神上對天主子民身負指導、服務之職的人,有責任絕不堵塞聖寵的源流,有責任絕不以基督的十字架為恥。
不過,我還想向你們提出一點。正因為對我們人來說,下定決心成聖成賢極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去修德務善。人際關係要因愛德而受啟發,而不是以仇恨和冷漠為主導,還是遙遙無期。我們必須意識到財富的分配即使能做到合理均勻,社會的組織即使能和諧健全,人間還會有痛苦疾患、誤會糾紛、生離死別、孤苦伶仃,以及我們本身種種局限性的苦惱經驗。
面對所有這些重擔,基督徒只能找到一個真正和肯定的答案,即十字架上的基督,一個受難而死的天主,一個博愛眾人以致於祂的心被長矛所刺透的天主。我主對不義深惡痛絕,對犯不義之罪的人備加痛斥。但是祂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祂允許不義存在,因為不義是原罪造成的後果,是人類狀況的組成部分。然而祂的心充滿着對人類的愛。我們的痛苦,我們的悲傷,我們的苦惱,我們對公義的飢渴……所有這一切殘酷折磨,祂無不藉十字架而加諸自己身上。
基督信仰對有關痛苦的教誨並不是花言巧語,自圓其說。它開宗明義首先呼籲我們接受與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痛苦。我不會隱瞞在我的一生中常常存在着痛苦;有許多次我真想放聲痛哭。我可以喜悅地告訴你們這一點,因為我經常宣講,並力圖實踐真理,那只有在十字架上才能找到的基督,祂就是「愛」。還有些時候,我對現實存在的不義和邪惡深惡痛絕。儘管抱定志向,並盡了自己的努力,但對未能糾正不義境況的局面,苦悶萬分。
我向你們談論痛苦時,並不只是空談理論。我告訴你們面臨痛苦,心寒膽顫之時,補救的辦法就是要仰望基督,這並不只是他人的經驗之談。加爾瓦略山的景象向每一個人宣佈,痛苦是必須聖化的,我們的生活必須與十字架結合。我們若能像基督徒一樣忍受艱難困苦,我們的艱難困苦便會轉化為賠補和補贖,使我們分享耶穌的命運,參與祂的生命。祂由於愛人,甘願忍受種種酷刑折磨。祂生於貧困,活於貧困,死於貧困。祂受盡責難侮辱,譭謗中傷,誣告陷害。祂被門徒負賣,眾叛親離,孑然一身,祂經歷懲罰的苦澀,最終被判死刊。如今,這同一位基督,身為人類的首生者與贖罪者,繼續在祂的肢體身上受苦,繼續在普世人類身上受苦。
痛苦是天主計劃的一部分。這是真理,儘管我們難以理解。連耶穌自己在承受祂的苦難時也表現出相當困難:「父啊!祢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祢的意願成就!」 在這懇求和接受聖父旨意的張力之中,耶穌平靜地走向死亡,寬恕那些釘死祂的人。
這種抱着超性態度接受痛苦的壯舉,正是最偉大的勝利。耶穌藉着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一舉征服了死亡。天主從死亡中帶出生命。天主子女的態度,並不是對可能發生的悲慘命運無奈接受,而是一份預嚐勝利滋味者的成就感。因基督凱旋之愛的名義,我們基督徒應走向世界,通過我們的言行,播種和平與喜樂。我們應當戰鬥,和平地戰鬥,向一切邪惡、不義、罪惡開戰。這樣我們才能喚醒世人,人類遭遇的厄運,不是註定不變的。惟有天主的聖愛,天主藉耶穌聖心所顯示的聖愛,才能為人類贏得光榮的精神凱旋。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book-subject/es-cristo-que-pasa/57027/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