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治癒瞎子的情景。耶穌回答門徒們的問題,指出這瞎子的病,並不是由犯罪引起的,而是一次顯示天主德能的機會。接着,祂以驚人的平易質樸,斷然把視力賜給了那盲人。 於是,這可憐人的大喜事便開場了,然而,他的煩惱也接踵而來。人們根本不讓他過關,首先他的「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的人。」 福音並沒有說他們為他慶賀,雖然那盲人堅時着他過去看不見,現在看見了。但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他們不但不讓他安寧地享受新獲的幸福,反把他拖到法利塞人那裡。法利塞人盤問他是怎麼看得見的,他再次回答道︰「祂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我去了,洗了,就看見了。」 接下來,法利塞人便力圖證明那業已發生的一大恩典,一大奇蹟並沒有發生。他們一伙,有人搬弄詭辯冒牌的邏輯論證,此人在安息日治病,而在安息日工作是違反法律的,所以,他們得出結論,這奇蹟不可能發生。還有人則開始進行我們今天所謂的民意測驗。他們首先去找那瞎子父母:「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 懾於當局,他的雙親作出了一個抓不到把柄的答覆:「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進行民意測驗的人無法相信,因為他們不想相信。「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聖若望福音的紀述,寥寥數語,勾劃出一齣典型的,對人類基本天賦權利,即尊重相待的權利,橫加侵犯的活劇。這種做法,不只是歷史陳跡。今天,對他人私生活進行獵奇窺伺,橫加侵犯探索的例子,不勝枚舉。公義最起碼的要求,即縱使有實際犯罪的嫌疑,也必須對此類案件慎重處理,進行有節制的調查,以免把單純的可能性,轉化為實際的定案。顯然,對任何合法而善良的行為,從病態的好奇心出發,進行吹毛求疵的解剖,實屬荒謬乖戾。 面對窺獵人們隱私的猜疑販子,我們應當保衛每一個人的尊嚴,及其享有安寧的權利。一切誠實的人,不論是否基督徒,無不一致讚同這種保衛,因為這一條公共價值受到了威脅,即人人有合法權利自行其事,避免聲張,把家庭的喜怒哀樂,保持在家庭內部。我們還應當同樣保衛,做好事而不大吹大擂的權利;賑貧濟困出於純愛而不表功揚名的權利。更無須說,毫無必要向那些輕浮,偏拗,不懂也不想弄懂什麼是無私慷慨之心,只會加以刻薄諷刺的人們去披露心跡。 但是,要免受此類窺伺偵探的干擾何其不易!發明來侵犯人們安寧自恃的手段,變得品目繁多,別出心裁。我所指的還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而且是那些被公然採用的所謂論證邏輯。此類邏輯詭譎狡詐,誰只要一回答,馬上便有身敗名裂之虞。常見的一種是這樣的,它假定人人行動,都有某種貪慾的動機。從這荒謬的思路出發,人人都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表示痛悔(mea culpa),進行自我批判。有人若不往自己臉上潑上成噸的污泥,他的批評者馬上就會下結論:這壞蛋不老實,而且假充好人,自命不凡。在另一種場合下,則採取另一種程序。寫文章的人,或是演講的人,心懷叵測地「承認」你是好人,但接着又說,別人不見得會同意,他們會爭辯說,你是個小偷。那麼你怎麼證明你不是小偷呢?言者用心明顯,旨在毀謗。還有一例:「你常說你的行為清白高尚正直,但你好不好從反面去省察一下,看一看你是不是污穢卑劣偏拗的呢?」主題人性的德行中傷毀謗公眾輿論毀謗對人尊敬隱私權聖經引句若望福音 9, 8若望福音 9, 15若望福音 9, 19–20若望福音 9, 24 另一種語言的這一點 請選擇Español (原版的)CatalàČeskyDeutschEnglishFrançaisGalego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viešu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 Brasileiro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skySlovenščinaSvenska简体中文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es-cristo-que-pasa/69/ (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