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這​種​醜化​一切​的​態度​一旦​變成​第二​本性,​便​很​難​幫助​人​看到​從善處​去​設想​他​人​是​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真實​的。​聖奧​思定​推薦​這​一​條​經驗法​則:​「努力​修務​你​認為​你​的​兄弟​所​缺乏​的​德行。​這樣,​你便​不會​再​看到​他們​的​缺點,​因為​你​自己​也​不​再​有​那些​缺點​了。​」​  但​有​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這​種​做法​太​天真,​他們​自​以​為​更​「明智」,​更​「現實」。​他們​以​自己​的​偏見​作​準​則,​而且​往往​批評​得快,​聆聽得慢。​之後,​他們​或​許以​「豁達」​或​「公平」​的​美名,​給​那些​已​被​毀謗​的​人​一​個​辯護​的​機會,​然而​這​做​法​卻​違反​了​最​基本​的​正義​和​道德準​則​——​因為​指控​者​有​提供​舉證​的​義務​—​—竟​飛揚​跋扈,​「賞給」​無辜​的​被控​者​提供​他​無罪​證據​的​「特權」。

​我​必須​聲明,​這些​想法​並​不​是​從​法律​課本​或​倫理​神學​中​借引的,​而​是​以​許多​身受​其害者​的​切身​經驗為​基礎​的。​這些​人​就​像​其他​許多​人​一樣,​長期​一​再​被​當作​靶眼,​讓​那些​專事​造謠詆毀​中傷​的​人作​練靶​之用,​然​而​因​着​天主​的​恩寵​和​不圖​報復​的​本性,​他們​並​無絲​毫​怨恨​之心。​他們​可以​與​聖保祿​一起​說︰​「受​你們​的​審斷,​為​我​都​是​極小​的​事。​」​  ​援​引一​句​俗語,​他們​還​可以​補充​說,​這​整​個​事件​不過​是​茶杯裏​的​風浪​而​已。​這​話​一點​不假。

​儘管​如此,​我​不得​不​承認,​我為​那些​詆毀​他​人​人格​的​人感到​哀傷,​因為​他們​中​傷別​人正​是​毀​了​自己。​對​那些​身受​攻訐,​蒙冤​受辱​而​無處​申訴​的​人,​我​也​深為​悲痛。​他們​受到​威脅,​難以​理解,​宛如​一​場​噩夢。

​幾​天​前,​我們​在​彌撒​的​書信​中讀到​蘇撒納​的​故事。​那位​貞嫻​的​淑女​被​兩​名​好色​的​老頭​反唇​誣告。​蘇撒納​歎息​說:​「我​真​是​左右​為​難!​因為​我​若​作​了​這​事,​我​是​必死​無疑;​我​若​不作​這​事,​我​也​難逃​你們​的​手。​」​  ​那些​嫉恨​與​陰謀​勢力​的​走卒​所​玩弄​的​詭計​曾​多​少​次​把​多少​高尚​的​基督徒​逼入​同樣​的​死胡​同?​他們​只​能​有​一​種​選擇:​不​是​得罪​天主,​便​是​身敗​名裂。​同時,​那惟​一​可取​的​正當​抉擇,​則​是​無比​的​痛苦。​但​你​必須​作出​抉​擇︰​「我​不如​不作,​寧可​落​在​你們​手裏,​也​不願​在​上​主面​前​犯罪。​」

另一種語言的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