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對人 及其自由的尊重67我們剛在彌撒聖祭中,讀到若望福音關於胎生的盲人被奇蹟治癒的情景。我相信,我們大家又一次被天主的德能和仁慈所感動。天主對人的不幸不會置若罔聞的。然而,我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特別讓我們明白只要有天主的愛,基督徒對他人的命運,也絕不會置之不理,並在待人接物中,必持尊重他人的態度。因為他認識到仁愛之心一萎縮,殘暴侵犯他人良心的危險,便會滋長。 福音記述:「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耶穌前行時。對天主仁慈如此質樸的描述,使我屢次讚不絕口!耶穌前行時,立刻察覺到人的疾苦。可是,想想看,祂的門徒們的反應,都是多麼迴然不同。他們竟問祂道:「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我們不應感到奇怪,許多人,甚至以基督徒自詡的人,同樣照此行事。他們遇人遇事,第一個衝動,便是從惡處去想。他們莫須有證據,可以憑空想當然。他們不單去想,反而更不隱惡揚善,在眾人前到處廣播捕風捉影的武斷臆測。 門徒們的行徑,厚道地講,可謂目光短淺。過去如此,如今亦然,少有改變。在那城中還有另一批人,法利塞人,則固執這種態度。記得耶穌怎樣指責他們嗎?「若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他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他們郤說:看哪!一個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耶穌的名譽,曾受到連串的污蔑攻擊,祂光明正大的言行,曾遭到詆毀,中傷,曲解。某些人對此郤不以為怪,他們同樣以此道施於那些一心追隨耶穌芳蹤,同時又充分看到自己因人性軟弱而難免有缺點錯誤的人們身上。但是,體驗到這些現實境況,不應引領我們姑息這些毀人美譽的不義罪行,縱使流言蜚語的「作者」只是以「疑問」的形式為掩護進行扇風點火。耶穌說︰倘若一家之父被戴上「貝耳則布」(魔鬼)的帽子,那麼家庭成員待遇,也不會更好。 但是,祂又說:「誰若叫他的弟兄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這種不公義和吹毛求疵的態度,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看來似乎有些人總常常戴上了一付醜化視象的眼鏡。在原則上,他們不承認有道德生活的可能,或至少不承認有恒心修德務善的可能。他們的所見所聞,無不帶有先入為主的醜化的色彩。在他們看來,最崇高無私的行為,無非只是為了嘩眾取寵的假貌偽善而已。聖大額我略寫道︰「當他們真正發現一些美好的事物時,他們就會吹毛求疵,希望找到什麼暗藏的缺點。」68這種醜化一切的態度,一旦變成第二本性,便很難幫助其人看到從善處去設想他人是否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真實。聖奧思定推薦這一條座右銘:「努力修務你認為你的兄弟所缺乏的德行。這樣,你便不再會看到他們的缺點,因為你自己也不再有那些缺點了。」 但有人郤不以為然,認為這種做法太天真,而他們則更「明智」,更「現實」。以他們的偏見作準則,他們往往在聆聽原由前已傷害了別人。之後,他們或許以「客觀」「好施」的心賜給予那些已被毀謗的人一個辯護的機會,然而違反了最基本的正義與道德的準則——指控者負有提供證據的義務——竟飛揚跋扈,「賞給無辜的被控者提供他無罪證據的『特權』。」我將不會是誠懇,如果我不聲明剛才所考慮的思想,並不是從法律課本或倫理神學中借引的,而是以許多身受其害者的切身經驗為基礎的。這些人,還有其他許多人,長期一再被當作靶眼,讓那些專事造謠詆毀中傷的人,作練習打靶之用。天主聖寵和不圖報復的本性,使他們並無怨恨之心。他們可以同聖保祿一起說︰「受你們的審斷,為我都是極小的事。」 援引一句俗語,還可以補充說這整個事件,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浪而已。這話不假。 儘管如此,我不得不承認,我為那些詆毀他人人格的人,感到哀傷,因為他們中傷別人,正是毀了自己。對那些身受攻訐,蒙冤受辱而無處申訴的人,我也深為悲痛。他們受到威脅,難以理解,宛如一場噩夢。 幾天前,我們在彌撒的書信中,讀到蘇撤納的故事。那位貞嫻的淑女,被兩個好色的老頭反唇誣告。「蘇撒納沉痛地哀歎,說道:『我真是左右為難!因為我若作了這事,我是必死無疑;我若不作這事,我也難逃你們的手。」有多少回,那些嫉恨與陰謀勢力的走卒所玩弄的詭計,把多少高尚的基督徒,逼入同樣的死胡同?他們只准作一種選擇:不是得罪天主,便是身敗名裂。同時,那唯一可取的正當抉擇,則是無比的痛苦。但你必須作出抉擇︰「我不如不作,寧可落在你們手裏,也不願在上主面前犯罪。」69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治癒瞎子的情景。耶穌回答門徒們的問題,指出這瞎子的病,並不是由犯罪引起的,而是一次顯示天主德能的機會。接着,祂以驚人的平易質樸,斷然把視力賜給了那盲人。 於是,這可憐人的大喜事便開場了,然而,他的煩惱也接踵而來。人們根本不讓他過關,首先他的「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的人。」 福音並沒有說他們為他慶賀,雖然那盲人堅時着他過去看不見,現在看見了。但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他們不但不讓他安寧地享受新獲的幸福,反把他拖到法利塞人那裡。法利塞人盤問他是怎麼看得見的,他再次回答道︰「祂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我去了,洗了,就看見了。」 接下來,法利塞人便力圖證明那業已發生的一大恩典,一大奇蹟並沒有發生。他們一伙,有人搬弄詭辯冒牌的邏輯論證,此人在安息日治病,而在安息日工作是違反法律的,所以,他們得出結論,這奇蹟不可能發生。還有人則開始進行我們今天所謂的民意測驗。他們首先去找那瞎子父母:「這是你們的兒子麼?你們說他生來就瞎麼?怎麼他現在竟看見了呢?」 懾於當局,他的雙親作出了一個抓不到把柄的答覆:「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兒子,也生來就瞎。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進行民意測驗的人無法相信,因為他們不想相信。「於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過來,向他說:『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聖若望福音的紀述,寥寥數語,勾劃出一齣典型的,對人類基本天賦權利,即尊重相待的權利,橫加侵犯的活劇。這種做法,不只是歷史陳跡。今天,對他人私生活進行獵奇窺伺,橫加侵犯探索的例子,不勝枚舉。公義最起碼的要求,即縱使有實際犯罪的嫌疑,也必須對此類案件慎重處理,進行有節制的調查,以免把單純的可能性,轉化為實際的定案。顯然,對任何合法而善良的行為,從病態的好奇心出發,進行吹毛求疵的解剖,實屬荒謬乖戾。 面對窺獵人們隱私的猜疑販子,我們應當保衛每一個人的尊嚴,及其享有安寧的權利。一切誠實的人,不論是否基督徒,無不一致讚同這種保衛,因為這一條公共價值受到了威脅,即人人有合法權利自行其事,避免聲張,把家庭的喜怒哀樂,保持在家庭內部。我們還應當同樣保衛,做好事而不大吹大擂的權利;賑貧濟困出於純愛而不表功揚名的權利。更無須說,毫無必要向那些輕浮,偏拗,不懂也不想弄懂什麼是無私慷慨之心,只會加以刻薄諷刺的人們去披露心跡。 但是,要免受此類窺伺偵探的干擾何其不易!發明來侵犯人們安寧自恃的手段,變得品目繁多,別出心裁。我所指的還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而且是那些被公然採用的所謂論證邏輯。此類邏輯詭譎狡詐,誰只要一回答,馬上便有身敗名裂之虞。常見的一種是這樣的,它假定人人行動,都有某種貪慾的動機。從這荒謬的思路出發,人人都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表示痛悔(mea culpa),進行自我批判。有人若不往自己臉上潑上成噸的污泥,他的批評者馬上就會下結論:這壞蛋不老實,而且假充好人,自命不凡。在另一種場合下,則採取另一種程序。寫文章的人,或是演講的人,心懷叵測地「承認」你是好人,但接着又說,別人不見得會同意,他們會爭辯說,你是個小偷。那麼你怎麼證明你不是小偷呢?言者用心明顯,旨在毀謗。還有一例:「你常說你的行為清白高尚正直,但你好不好從反面去省察一下,看一看你是不是污穢卑劣偏拗的呢?」70這些例子並不是我從帽子裡變出來的。我可以肯定,任何人,任何稍有名聲的機構,都能大大增加這張清單的。在某些環境中,一種錯誤觀念應運而生:即公眾,或傳播媒介,或隨便他們怎樣稱呼它,「被授予」瞭解和裁判他人生活最隱密的細節的權利。 現在,我想談談一些我感到貼心的問題,好不好?三十多年來,我以不同的方式,說了寫了千百次:主業團不追求世俗或政治目標。它唯一僅有的目標,是在所有種族,所有社會條件,所有國家中提倡培養對基督救世教義的認識與實踐。它為之而奮鬥的理想,使世上能有更多天主的愛,人間得享更多和平正義。天下萬民,無不都是同一天父的兒女。這一點,全世界千千萬萬人都明白。有人由於種種原因,顯然還沒有明白。如果我的心更傾向於那些明白的人的話,我還是依然尊重熱愛另一部份人的,因為他們的尊嚴值得尊敬,因為他們全體,同樣被召作為天主光榮的兒女。 然而,常會有一個少數派,他們對我以及我們這樣眾多的人所共同熱愛的事物,一無所知。他們總希望我們用他們的偏見來解釋。他們認為主業團完全是政治性的。是與超性現實格格不入的,是唱着權利鬥爭和高壓集團的調子的。若是他們得到的解釋,不符合他們錯誤歪曲的趣昧,便指控說,這裡有欺詐和陰謀。 老實說,每當我碰到這情況,我變得既不傷心,也不煩惱,再加一句,假若我果真能有權無視他們違背了公義,犯下了罪這一事實,我竟會被逗得笑出來。但是,這樣的違背公義的罪,是要招致天譴的。我生於西班牙一個以坦率稱著的地區。甚至從本性講,我非常重視誠懇待人。對於欺詐之類,天性反感。當我遭到指控時,我總是力求剖切陳述,曉以真理,不卑不亢,不嫌不棄,不管醜化我的人表現得怎樣粗暴,無理和缺乏人道。71當法利塞人糾纏不休,再三盤問那奇蹟究竟怎樣發生之時,那生來瞎眼的人反語道︰「我已經告訴了你們,你們不;為什麼又願意聽呢?莫非你們也願意做他的門徒麼?」這答語常常出現於我的腦海。 法利塞人的罪,不在於看不到天主即在基督內,而在於執意閉關自守,拒不讓耶穌的光明來開他們的眼睛。這種閉塞頑固,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法利塞人,自以為光明,拒不讓天主來開他的眼睛,對待鄰人自然會驕傲和不義,目空一切:「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奸淫,也不像這個稅吏。」這就是他的祈禱。他們對那一度瞎眼的人,因他堅持真實報導奇蹟治癒的經過,就橫加侮辱︰「他們卻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出去了。」在不認識基督的人中,有着許多誠實的人;他們尊重別人,循規蹈矩,誠懇熱衷,彬彬有禮。如果他們和我們,都不阻擋基督來治癒我們的盲目,如果我們讓我主用祂手中的泥——即我們的明目靈膏——塗在我們眼上,我們便會認識世俗的現實,便會以新的目光,信德之光,瞻仰天主的現實。我們便會培養出基督徒的人生觀。這就是基督的召叫。我們都被召實踐圓滿的愛德。圓滿的愛德「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基督的愛德不止於對別人樂善好施,不止於對慈善事業的愛好。愛德乃是由天主灌注於我們心靈的,是從內心感化我們的理智與意志的。愛德是友誼的超性基礎。愛德賦與我們修德務善的喜悅。 讓我們來默想一下宗徒大事錄中,關於治癒癱子的敘述。伯多祿和若望前往聖殿,碰到一人坐在殿門旁。原來是一個生來瘸腿的癱子。事情的經過,與治癒瞎子相仿。但是,門徒們現在不再以為此人的不幸,是由他的罪過造成的,或是由他父母的罪過造成的。他們對他說:「因納匝肋人耶穌基督之名字,你起來行走罷!」 昔日他們出口傷人,如今他們慈悲為懷。過去他們蔑視譏諷,現在他們因主聖名施行奇蹟,治癒疾苦。 基督時刻從旁走過!基督藉使徒門徒之身,踏遍人間大街小巷,通衢廣。我懇切祈求祂,也從你們的心靈中,從此刻正在聆聽我的人們的心靈中經過。72起初,耶穌的門徒們,對那生來瞎眼的人所持態度,使我們不勝驚愕。他們的態度,與這句不幸的俗語不謀而合:「估計從惡,不會誤事。」之後,他們對老師的認識有了提高,明白了基督徒的意義,思想逐漸趨於諒解。 聖多瑪斯•阿奎納寫道:「人皆有所長,為他人所不及者。正如宗徒所言︰『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斐 2:3)。本着這種精神,人人都應互相尊重。」 謙遜這個德行教導我們對他人表示尊重——尊重他們的名譽,他們的信用,他們的私人秘密——並不是外表的習俗,而是愛德與正義的首要標誌。 基督徒的愛德,不能局限於賑貧濟困。基督徒的愛德,首先力求尊重並瞭解人之所以為人,尊重並瞭解每一個人身為人與身為天主兒女的固有尊嚴。因此,凡是詆毀他人名聲榮譽的人,表現出他們對基督徒信仰的某些真理,一無所知,而且,不論怎樣,缺乏真正的對天主的愛。「我們愛天主與愛鄰人的愛德,是同一德行。因為天主是我們愛鄰人的原因,我們用愛德愛鄰人時,便是愛天主。」 我希望我們能從這席與主交談的對話中,得出一些結果。讓我們特別下決心:絕不判斷別人,絕不懷疑別人的善意,把邪惡淹沒於滔滔的善良之中,在我們的周圍播種友誼、正義與和平。 讓我們下決心,在我們的善行受到誤解時,在我們藉主佑力求完成的好事受到曲解時,在我們的動機受到幸災樂禍的歪曲時,在我們的工作被指控為陰謀詭計時,我們絕不悲觀氣餒。 讓我們永遠寬恕,常帶笑容。讓我們在良心指示發言的時候,清清楚楚地說,絕不意氣用事。讓我們在個人人身受到攻擊時,不管攻擊多麼殘酷野蠻恥辱,把一切交付天上聖父之手,堅持天主的緘默——「耶穌卻不出聲」 。讓我們唯獨關心修德務善,力行好事。天主自會使我們的善舉「在人前照耀」。點 67聖經引句瑪竇福音 10, 24若望福音 9, 1–2瑪竇福音 5, 22瑪竇福音 11, 18–19若望福音 10, 24點 68聖經引句達尼爾 13, 21–22格林多前書 4, 3點 69聖經引句若望福音 9, 8若望福音 9, 15若望福音 9, 19–20若望福音 9, 24點 70聖經引句若望福音 9, 27點 71聖經引句宗徒大事錄 3, 6格林多前書 13, 4–7路加福音 18, 11若望福音 9, 34若望福音 9, 39–41點 72聖經引句瑪竇福音 5, 15–16瑪竇福音 26, 63天主子女的皈依內修的鬥爭 另一種語言的這一章 請選擇Español (原版的)CatalàČeskyDeutschEnglishFrançaisGalego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viešu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 Brasileiro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skySlovenščinaSvenska简体中文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es-cristo-que-pasa/ji-du-tu-dui-ren-ji-qi-zi-you-de-zun-zhong/ (202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