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死亡是基督徒的生命
在這個基督信徒傳統稱為聖週的一星期內,我們再次有機會默想並重溫耶穌在世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幾天特有的虔誠敬禮,無不讓人嚮往那將要來的復活。如聖保祿所說:復活乃是我們信仰的基礎 。然而,我們不應倉促急進,以免錯過一件極易忽略的簡單事實:除非先同祂的苦難與死亡結成一體,我們不能分享我主的復活。 我們若要在聖週結束時伴隨光榮的基督,就必須在祂死於加爾瓦略時與祂結合,參與祂的全燔祭。
基督慷慨的自我祭獻是對罪惡的挑戰。儘管罪惡的存在是不容否認的,我們仍不免難以接受這現實。罪是邪惡的奧蹟(mysterium iniquitatis),是受造物荒誕難喻的邪惡,受造物驕傲自大竟起來反對天主。這故事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舊,始於原祖的墮落,接踵而來的是無休止的腐化墮落,充斥着人類的生活,直到今天。最後,還有我們個人的背叛忤逆。要認識罪可惡到甚麼程度,信德的真諦是甚麼,似乎並不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即使在人的情況下,冒犯他人的嚴重性,往往取決於被冒犯者有着怎樣的重要性,即他有着甚麼社會地位和身分。然則,人冒犯天主,就是受造物拒絕承認其造物主的表現。
然而,「天主是愛 」。罪惡所造成的惡意的深塹,已被天主無限的愛的橋樑接通。天主沒有拋棄人類。祂的計劃預見到舊約律法的祭祀並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罪,不足以重建那份失落了的團結。為此,必須有一位身為真天主的真人挺身而出,甘作自我犧牲。為幫助我們多少窺探一下這個深不可測的奧蹟,我們不妨設想天主聖三在無限相愛的交往中共同商議,結果在永恆的決定中,天主聖父的獨生子要來俯就我們的人性,肩負我們罪惡憂患的重擔,而最後被釘死於刑架的橫木之上。
基督整生從誕生在白冷起便充滿了熾烈的激情,志在實現天主聖父救世的旨意。在三年傳教生活中,祂的門徒與祂朝夕相處,他們經常聽到祂說,祂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祂者的旨意 。事實的確如此,祂貫徹始終,直到首個受難日下午,祂的血祭大功告成之時,祂便「低下頭,交付了靈魂」 。聖若望宗徒便是這樣描述基督的死亡的。耶穌在人類全部罪惡的重壓下,被我們罪孽的暴力和邪惡壓得粉身碎骨,死在十字架上。
讓我們緬懷追念我主,祂為愛我們,竟至於從頭到腳,遍體鱗傷,體無完膚。借用一句古代作者的話,雖不能表達全部現實,卻比較接近實情,我們可以這樣說:「基督的軀體是疼痛的寫照。」只見基督傷痕斑斑,肢體破碎,只剩一具毫無生氣的屍體,從十字架上卸下,交給了祂的母親。眼看基督被摧殘到這般地步,我們或許會以為祂是徹底慘敗了。那些曾追隨祂的人在哪裏呢?祂曾宣佈過將會來臨的王國在哪裏呢?然而,這便是勝利,絕不是失敗。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復活;我們即將目睹祂以服從贏得的凱旋。
我們剛剛重溫了加爾瓦略的一幕慘劇。我不揣冒昧,稱之為第一台由耶穌基督主祭的原始彌撒。天主聖父把聖子交給死亡。耶穌,天主惟一聖子,擁抱被判釘死其上的十字架,祂的血祭蒙聖父悅納。藉此血祭的功勞,聖神得以傾注在人類身上。
這苦難的悲劇把我們的生命和整個人類的歷史帶至圓滿的實現。我們不能把聖週僅僅視作一種悼念。聖週意味着默觀耶穌基督的奧蹟,把它作為繼續在我們靈魂中工作不息的現實。基督徒有義務成為另一位基督,成為基督本人(alter Christus, ipse Christus)。我們藉着聖洗聖事都被召成為自已生命的司鐸,「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 。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成為服從天主聖意的表現,從而使真天主亦真人的大司祭的使命,綿延不絕,常存於世。
我們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便馬上會想到自己的卑劣和過失。但我們不應為此而氣餒,不應悲觀失望,放棄理想。我主號召我們在我們的現有境況中分享祂的生命,努力修德成聖。我知道,修德成聖聽來有些空泛。人們大多以為這是高不可攀,是靈修神學的一套東西,是脫離生活現實,而不敢問津。然而初期的基督徒並不這樣想。他們常常很自然地彼此以「聖徒」相稱,例如:「問候……眾聖徒。 在基督耶穌內問候各位聖徒」。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加爾瓦略的情景,耶穌已死了,但仍沒有任何祂光榮凱旋的跡象。這正是讓我們來省察一下自己的大好時機:我們究竟是否真正要像基督徒那樣生活,是否要成聖?現在正是讓我們宣發信德,克服自己的軟弱的時機;我們能信賴天主的大能,決心每天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愛而做的。犯罪的經驗應使我們痛心疾首。我們要樹雄心,立壯志,忠心耿耿,力求真正肖似基督;不惜任何代價,堅持祂授予每一位門徒的司鐸使命。這使命應鞭策我們勇往直前,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因此,在緬懷基督之死的同時,我們要誠懇地檢討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認真對待我們所宣誓的信仰。聖週不應只是一種「宗教插曲」,不應只是從俗務瑣事糾纏的紛擾生活中抽出來的片暇。聖週應是加深認識天主聖愛的時機,好使我們能通過自己的言行,把天主的愛顯示給他人。
不過我主對此定下了一些條件。我們不能忽略聖路加為我們紀錄下來的話語:「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這可是嚴厲的話。固然,「惱恨」一詞,不能恰當地表達耶穌所說的意義,但祂確實用了很強烈的措辭,因為祂的意思並不只是「愛得少些」,就如有些人想沖淡原語的涵義而這樣詮釋的。這強烈的措辭所包含的分量,並不在於暗示一種消極或者毫無惻隱之心的態度,因為說這嚴厲措辭的耶穌,正是那命令我們要愛人如己的耶穌,正是那為人類捐軀殞命的耶穌。祂的話無非是表示在愛天主的問題上,絕不能半心半意。基督的話可以譯作:「愛得更多,愛得更好。」祂的意思是說自私的或不完全的愛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以天主的愛去愛人。
這便是關鍵。耶穌還說,我們必須嫌惡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這是祂所要求於我們的。我們若是淺薄自私,只顧自己個人的享受,只求他人甚或整個世界圍繞着我們的小我旋轉,就沒有權利自命為基督徒,或以基督的門徒自詡。我們必須真正地交付自己,「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 。對天主的愛邀請我們背起十字架,肩負起人性的重擔。它導引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境遇中,履行聖父的旨意,執行祂那個明確的仁愛計劃。在我們方才讀到的那段福音中,耶穌還繼續說道:「不論誰,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
讓我們接受天主的聖意,立定志向按照信仰的教導和要求生活。我們可以肯定這樣必會為我們帶來掙扎、困難和痛苦,但是我們若能真正持守信仰,就絕不會感到自己會喪失天主的寵愛。在悲痛憂苦,甚至詆毀中傷之中,我們將會經驗到喜樂,而這份喜樂敦促我們要博愛眾人,幫助他人去分享我們的超性喜樂。
身為基督徒並不是只是追求個人滿足的一種方式,它包含着一個使命。我已說過,天主號召所有基督徒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聖伯多祿回應這條誡命,並援引舊約經文時,以直截了當的語言指出當中的涵義說:「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天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祂奇妙之光者的榮耀。」
身為基督徒不是一樁偶然的巧遇,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生命的神聖現實。它賦予我們清澈的目光,堅強我們的意志,好叫我們能遵照天主的要求行事。我們由此懂得基督徒的人生歷程,應當表現在持續的,因各人境遇而異的多種形式的服務上,但動機總是出於愛天主和愛近人。身為基督徒意味着要忘卻個人的名望和野心這樣狹小的目標,甚至是一些外表看來較高尚的目的,例如賑濟貧困的慈善事業等;而是應當一心一意,力爭達到耶穌基督那份圓滿的愛,祂為了愛我們,竟犧牲自己的生命。
讓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人若不深入瞭解耶穌這個奧蹟會產生怎樣一種態度。有些人會把基督宗教視作一整系列的虔敬習俗,卻看不到這與日常生活有着甚麼關係;看不到滿足他人需要和糾正不義的迫切性。我認為持這種態度的人尚未明白降生成人的意義。天主聖子取了人的肉軀、靈魂和聲音,分享了我們的厄運,甚至身受死亡的慘苦。然而,儘管並非有心,有些人卻誤把基督當作人間的陌路客。
還有一些人認為,為了保持人情味,我們應把基督宗教信理的核心部分加以沖淡稀釋。他們的行為似乎表明,祈禱生活,與天主保持持續的契合往來,似乎是在逃避職責,是放棄現實的表現。但他們卻忘記,正是耶穌親自教誨我們應怎樣去愛人和服務,至於極限。只有力求明白天主聖愛的奧蹟,我們才能為他人徹底獻身,才不至於被艱難困苦嚇倒,才不至於流於漠不關心。因為天主的聖愛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絕不罷休的。
燭照我們良知的是那份對基督的信仰。基督曾死了,且已復活了,並時刻生活着。在瞬息萬變的境遇中,在人類歷史的問題上,信德敦促我們要當仁不讓,盡好自己的一切本分。在這部歷史中,從創世起直到時間的終結,基督徒都絕不是局外人。他是人間塵環的良民,但心靈卻嚮往天主。在他客旅塵世之際,仰瞻天主的聖愛,並意識到天主聖愛是普世萬民的歸宿和終向。
如果我的個人經歷能有所幫助的話,我可以說,我始終藉我的司鐸牧靈工作,幫助他人正視生活對他的要求,發現天主對他有何具體的期望,同時又絕不限制他基督徒良知所具有的聖善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這種做法和精神是奠基於尊重啟示性真理的超越性,以及對個人自由的愛護。也可以說,這種做法和精神是植根於對現實的認識,就是歷史是尚待確定的,它會因人的抉擇而轉變,而天主尊重這一切。
追隨基督並不意味着要躲到聖堂裏去,推卸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否認人民或國家的成就或過失。相反地,基督徒的信仰使我們看到世界乃是天主的造化,使我們欣賞它的莊嚴華麗,使我們認出按天主肖像而造成的每一個人天賦的尊嚴,更使我們欽羡天主恩賜的自由,藉此自由的力量,我們得以支配自己的行動,並在天主恩寵的幫助下,建樹自己永生的目標。誰若把信仰貶為人的意識形態,誰若用政治宗教標準,用天曉得的所謂神權,在可用不同方式加以解決的問題上,對持有不同於自己意見的人妄加指摘譴責,便是在貶抑信仰。
上面這段離題的話的惟一宗旨,是要強調一個中心真理,就是要提醒你們基督徒的生活惟有在天主內才有意義。人生於世,不僅是為了建設一座地上樂園。我們生在世上,是為了一個更高超的目標,就是要與天主共融契合。耶穌並未許給我們過逍遙安逸的生活,或塵世間的豐功偉業,祂所許給我們的是在我們人生征途結束時,等候着我們的,天主聖父家中的「住處」 。
聖週五的苦難禮儀中有一曲美妙的頌歌,「忠誠的十字架」(Crux fidelis)。它邀請我們歌頌慶祝我主光榮的奮鬥,十字架的勝利,基督光輝的凱旋。宇宙的救贖主犧牲了,凱旋了。萬物之主天主並沒有使用武力,或祂的追隨者的現世權力,卻惟獨以祂無限聖愛的卓絕崇高,來顯示祂的臨在。
上主沒有摧毀人的自由,賦予我們自由的,恰恰正是天主。因此,祂絕不強求我們服從。祂要我們從心靈深處作出決定。祂要基督徒度這樣的生活,儘管我們會軟弱、犯錯和失敗,祂願意那些與我們接觸的人能從我們的行為中,覺察到加爾瓦略山巔聖愛奇劇的迴響。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來自天主。祂要我們成為調味的鹽,成為帶給世人喜訊的光,讓世人都知道天主是一位無限慈愛的父親。基督徒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這並不是因為他要征服或凱旋勝利,而是因為他為天主的聖愛作證。他若失了味,便不再是鹽了。他若看不到自己生活的目的,不能以言以行為耶穌作見證,便不是光了。
力求更好地體會基督死亡的意義為我們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必須超越外在的表面形象和陳腔濫調,必需真真實實地把自己置身於這幾天所重溫的情景中:耶穌的苦難,聖母的酸淚,門徒們的逃之夭夭,聖婦們的勇敢,若瑟與尼苛德摩敢於向比拉多索取我主遺體的膽量。
首先,讓我們靠近瀕臨死亡的耶穌,靠近祂那個矗立在髑髏山巔的十字架的黑影。但我們必須滿腔摯誠,全神貫注地走近祂,這才是基督徒成熟的標誌。耶穌苦難中的天人血淚史將刺穿我們的心靈,天主向我們所說的聖言會揭露我們心底的隱秘,啟示祂對我們生活的期望。
多年前,我看過一幅圖畫,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上畫着基督的十字架,旁邊有三位天使:一位在哀傷欲絕地痛哭着,另一位手持長釘,似乎力圖使自己相信確實真有其事;第三位則沉浸在祈禱中。這裏,我們有着一個人人可行的規劃:痛哭、堅信、祈禱。
面對十字架,我們應為自己的罪過而痛心,為世人的罪過而疾首,因為它們正是造成耶穌死亡的凶手。我們應充滿信德,深入這個超乎我們理解力的卓越真理,驚歎天主聖愛的偉大。我們應當祈禱,俾能讓基督的生命與死亡成為我們生命,和自我獻身的典範與動力。惟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征服者的稱號,因為復活的基督將在我們內得勝,死亡將轉化成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