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臨在於基督徒內
「基督仍活着。」這是個讓我們的信仰充滿意義的偉大真理。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復活了。祂戰勝了死亡,征服了悲傷、痛苦和黑暗的勢力。「不要驚惶。」天使就是這樣招呼前往墳墓的婦女們的。「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復活期是喜樂的日子。但它的喜樂並不局限於禮儀年度的這一節期,而是要經常地臨於基督徒的心中。因為基督仍活着。祂不是已死去的人,不是活了一段時間,然後死去,只給我們留下美好榜樣和回憶的人。
不,基督仍活着。耶穌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祂的復活告訴我們,天主絕不遺棄屬於祂的人。祂曾答應我們:「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 祂信守諾言,「樂與世人共處」。
基督仍生活在祂的教會內。「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了,就要派遺祂到你們這裏來。」 天主的計劃便是這樣,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穌,賦予我們真理和生命的聖神。基督存留在祂的教會內,存留在教會的聖事、禮儀、宣講中,在教會所行的一切中。
在每天奉獻的感恩祭中,基督以特別的方式與我們同在。這就是彌撒之所以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和泉源的原因。在每一台彌撒中,整個基督,祂的頭與肢體都完整地臨在。「藉着祂,偕同祂,在祂內(Per Ipsum et cum Ipso et in Ipso)。」因為基督是道路,是中保。在祂內,萬有皆備;在祂外,我們的生命盡是虛無。在耶穌基督內,因祂的教導,「我們才敢說:「我們的天父。」」我們敢稱呼天地之主為我們的父親。生活的基督在聖體中的臨在是祂在世界上臨在的保證,是泉源和高峰。
基督活在基督徒內。信仰教導我們人在恩寵狀態下,因充滿天主而得以聖化。我們凡夫俗女,不是天使;我們有血肉之軀,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而這聖化的工程影響着人的一切,猶如末日復活的一種預嚐。「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因為死亡既因一人而來,死者的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就如在亞當內,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
基督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正如祂在最後晚餐時給宗徒們許諾那樣:「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 因此,我們的生活,應當肖似基督的生活,使基督的好惡愛嫌,化為我們的好惡愛嫌,好能同聖保祿一起宣稱:「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
我要簡略的跟你們探討一下,基督今天是以甚麼方式活着的。「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 基督徒生活的基礎即在於此。如果我們嘗試觀望四周,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到進步與發展。科學促使人對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入的認識。現今的科技比往昔更有效地控制世界,助人實現推進文化,一體化和物質福利,達到更高水平的夢想。
但也有人並不這樣樂觀。他們告誡我們人類仍遭受着不公義與峰火戰亂之害,甚至比往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倒也言之有理。然而,我寧願超越並擺脫這些不同的看法,着眼於宗教範疇內的一個真理:即人依然是人,天主依然是天主。在這一領域內,進步已到頂峰。這頂峰就是基督:祂是元始(Alpha),也是終末(Omega);祂是萬物的「元始」,也是萬物的「終末」 。
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會再出現新紀元。在基督內,一切都已大功告成。基督曾死去,並已復活,且永遠活着,並與我們同在。但我們必須藉信德與祂結合為一,讓祂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呈現閃耀,使每一個基督徒不僅是另一位基督(alter Christus),而且是基督本人(ipse Christus)。
聖保祿曾把一句座右銘贈給厄弗所的基督徒:Instaurare Omnia in Christo [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 。要讓耶穌的精神充滿一切,把基督置於一切事物的中心。「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藉祂的降生成人,藉祂在納匝肋的勞作,藉祂在猶太及加里肋亞地區的宣講和奇蹟,藉祂死在十字架上,藉祂的復活,基督成了宇宙的中心,萬物的首生者和主。
我們基督徒的使命即在於藉着自己的言行,宣揚基督的王國。我主願意各行各業的善男信女都屬於祂。對有些人,祂召喚他們脫離社會,擺脫俗務,使之成為眾人的榜樣,提醒世界天主的臨在。對另一些人,祂則委以司鐸的職務。但祂願意絕大多數的人留在世俗社會中,在工廠、實驗室、農莊、營商、在都市的大街小巷、山區的羊腸小道、在各自崗位上各盡其責。
我喜愛思考基督與兩位厄瑪烏門徒回家途中的談話。當祂走在路上時,遇到他們兩人垂頭喪氣,幾乎要絕望的樣子,他們開始感到人生失去了意義。基督瞭解他們的悲傷,洞察他們的心事,遂把存在祂自己內的生命通傳給他們。
當他們走近村莊時,祂佯裝要繼續趕路,但那兩位門徒攔住了祂,硬要挽留祂一起歇下。當祂在席上擘開麵餅的一瞬間,他們恍然認出祂來了,他們喊道:原來我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當衪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每位基督徒都應讓基督臨在人間,他的一言一行都應使人覺察到「基督的馨香」 ,使人能從門徒身上認出「師傅」的面容。
基督徒深知自己藉聖洗聖事已嫁接於基督;藉堅振聖事已領受力量,為基督作戰,受召在世界中履行基督的君王、先知與司祭之職;藉聖體聖事——這愛與合一的聖事——與基督結合成一體。因此,一如基督,他應當為他人而生活,博愛周圍的每一個人,博愛全人類。
信德幫助我們認識到基督就是天主,告訴我們祂就是我們的救主,引導我們向祂看齊,按照祂的行動而行動。當復活的基督向多默宗徒展示祂的傷痕,把他從疑惑中釋放出來時,耶穌感歎地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聖大額我略對此評論道:「祂尤其是指我們,因為我們在精神上擁有祂,那個我們沒有看過的身體。祂所指的是我們,只要我們的行為符合我們的信德,只有把信仰的道理付諸實踐才算是真有信德。因此,聖保祿批評那些信仰止於空談的人說:『這樣的人自稱認識天主,但在行為上卻否認天主。』」
基督就是天主這一事實,不能與祂作為救贖者的身分分割。聖言成了血肉降臨世上並「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 。儘管我們有着個人的缺點和局限,我們是另一位基督,是基督本人,同樣被召去服務眾人。我們必須再三聆聽祂那個萬古常新的命令。聖若望是這樣寫的:「可愛的諸位,我給你們寫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你們從起初領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的道理。另一方面說,我給你們寫的也是一條新命令——就是在祂和你們身上成為事實的——因為黑暗正在消逝,真光已在照耀,誰說自己在光中,而惱恨自己的弟兄,他至今仍是在黑暗中。凡愛自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對於他就沒有任何絆腳石。」
我主來臨,是為把和平、喜訊和生命帶給所有人,不論貧富智愚,一概感受到祂的恩澤,無一或遺。的確,我們是弟兄,是同一天主聖父的子女。因此,只有一個民族,即天主子女的民族。只有一種膚色,即天主子女的膚色。只有一種語言,即發自心智,啟迪我們認識天主,相互友愛的無言之語。
這就是基督的愛。我們各人都應力求把它貫徹在自己的生活中。但要成為基督本人,我們必須在祂內端正自我。對耶穌生活的精神只有一個籠統的觀念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學習祂生活的具體細節,從而學習祂的態度。特別要默觀祂的生命,從中吸取力量、光明、安寧、平安。
當你愛某人時,你想瞭解他的生活和性格等各方面的情況,以便肖似他。因此,我們應默想耶穌的生活。從祂誕生在馬槽起,直到祂的死亡與復活。在我司鐸生涯的初期,我會給人贈送福音書和有關耶穌生平之類的書籍。因為我們確實需要對當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心領神會,潛移默化,以致在任何時候,不需要書籍,只要閉目凝神,便能默觀祂的生活,好像看影片一般,歷歷在目,如見其人。這樣,我主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便會在我們生活各種境遇中,念茲在茲,親切鑒臨。
這樣我們便會捲入祂的生活,不再只是想到耶穌,追憶祂生命中的某些片斷,而是完全捲入參與祂的生活,像祂母親那般,親密地伴隨祂;像當初十二位宗徒、聖婦和群眾那般,緊緊地圍繞在祂身畔。
我們若這樣做而不退縮,基督的聖言便會深入我們靈魂,真正地改變我們。因為「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和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
我們若要引導其他士男淑女到我主那裏去,自己首先必須走進福音,默觀基督的聖愛。我們可以從祂苦難的中心事件着手,因為正如祂自己所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然而我們也可以細味祂一生中的其他事跡,看祂日常與接觸的人們是怎樣酬酢往來的。
為了給人帶來救恩的訊息,向人展示天主的聖愛,真天主亦真人的基督以人性和天主性的方式行事。天主屈尊紆貴,俯就人類,除了罪以外,甘願取了我們人性。
看到基督甘願成為人,成為像我們這樣有血有肉,不折不扣的人,使我倍感恩惠。想到天主竟胸懷一顆人心來熱愛世人使我歎為觀止,感動萬分。讓我們從福音中選取一些事跡來看一下,先從耶穌與十二位宗徒的關係開始。聖若望宗徒在他的記述中,投入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告訴我們他與基督首次談話的光景:「「辣彼!祢住在那裏?」祂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祂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祂那裏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
這一席天人之間的對話,徹底改變了若望與安德肋,伯多祿與雅各伯,以及無數人的生命,使他們的心靈作好了準備去聽從耶穌在加里肋亞海濱,向他們所作的權威性的訓導。「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裏撒網,他們原是漁夫。祂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祂。」
此後三年,耶穌與祂的門徒們朝夕相處,共同生活:祂瞭解他們,答覆他們的問題,解決他們的疑難。祂真不愧為辣比,不愧為說話有權威的師傅,不愧為天主派遣的默西亞。但祂同時是可親近的,祂與他們非常親近。一天耶穌出去祈禱,門徒們在祂近旁,或許他們睜大着眼睛在看祂,竭力想弄明白祂在禱告些甚麼。耶穌回來後,他們中有一人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同樣地,當宗徒們對首次使命取得的成果大感驚愕,急於向祂彙報工作成果時,祂以天主的權威和人的愛心迎接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
在耶穌現世生活接近結束,在祂快要升天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一幕:「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祂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
天主在岸邊等候他們。「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着一堆炭火,上面放着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纔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一人敢問祂:『祢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 」
耶穌不僅對門徒的小團體,祂對每個人都表現體貼,愛護有加:對聖婦們;對猶太公議會的議員如尼苛德摩;對稅吏如匝凱;對病人和健康的人;對法學士和異教徒;對個人或群眾,無不一視同仁,關懷備至。
四部福音書都告訴我們,耶穌無枕首之處,但也告訴我們,祂有許多善良的摯友,只要祂在附近地區,總是熱情接祂到家中去住宿。四部福音書都告訴我們,祂對病人充滿同情之心;對無知與犯錯的人憂心忡忡;對碰到的偽君子深惡痛絕;對拉匝祿之死,痛哭流涕;對褻瀆聖殿兌換銀錢的人,義憤填膺;對納因寡婦喪子之哀,為之心痛。
這一切人性的行為正是天主的行為。「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 基督是天主成了人,是完完全全的真人。通過祂的人性,祂向我們顯示祂的天主性。
緬懷基督人性的溫文爾雅,良善仁愛,終生勤勞,為人服務,我們所景仰的不僅是人格品行的典範,而是恍然悟見了天主。基督的一言一行無不具有超越的價值,能揭示天主的本性,召喚我們信仰天主的聖愛,祂創造了我們,並願意我們親密地分享祂的生命。「我將祢的名,已顯示給那些祢由世界中所賜給我的人。他們原屬於祢,祢把他們託給了我,他們也遵守了祢的話。現在,他們已知道:凡祢賜給我的,都是由祢而來的。」
耶穌的待人接物遠超乎言辭或表面儀態。耶穌待人認真摯誠,祂一心要向人揭示他們生命的神聖意義。耶穌善於從嚴要求,善於引導我們負起自己的職責。我們若聽從祂,祂便會把我們從苟且偷安之中提拔出來,指引我們認識天主聖三。耶穌深為人的飢餓憂患所感動,但最使祂感動的,莫過於人的懵懂無知。所以「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我們曾涉獵福音,默觀耶穌與人的酬酢往來,勉力學習去當另一位基督,力求把基督帶給我們的鄰人。讓我們把這一教訓應用到日常生活,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人在街坊鄰里間的日常生活絕不是沉悶乏味的。正是在這日常生活的天地裏,我主要祂絕大多數的子女們大顯身手,修德成聖。
牢記這一點很重要,耶穌的教誨並不是專為特權人物而設的,祂來是向我們啟示天主無所不容的博愛。天主博愛全人類,祂願意所有人都來愛祂——不論個人境況怎樣,社會地位怎樣,工作職位怎樣,祂愛所有人,無一例外。日常生活具有重大價值。世上任何一條道路都是邂逅基督的機會。祂在遇到我們的地方,就地召叫我們與祂看齊,貫徹祂的神聖使命。
天主通過我們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件,通過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人們的憂苦喜樂,通過我們同事的志趣愛好,以及我們家庭生活的經緯甘苦,向我們發出召喚。祂也通過每一歷史時期的重大問題、衝突和挑戰,吸引多數的人類作出努力,發揮理想。
我們不難理解人們的焦燥、憂慮和不安,他們本能的基督徒靈魂 激勵他們要向人心內引發的個人和社會不義鬥爭。多個世紀以來,人們並肩生活在一起,卻仍舊充滿仇恨、毀滅和狂熱主義,它們遮蔽了眼睛,拒不相視;閉塞心靈,拒不相愛!
世上的好東西被一小撮人壟斷;世界的文化宗派門禁森嚴。局外人食不果腹,文不識字,無從問津。天主賦予人的神聖生命竟被當作東西來處理,猶如一堆統計數字。我完全可以理解人們對此感到焦燥,且有同感。它激勵我去注視基督,祂不斷地邀請我們身體力行,認真地實踐祂那條愛的新誡命。
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境遇無不帶給我們一個天主的訊息,要求我們以愛和服務他人作出響應。「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祂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放在左邊。」
「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祂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了我。那時,義人回答祂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了祢饑餓而供養了祢,或口渴而給了祢喝的?我們甚麼時候見了祢作客,而收留了祢,或赤身露體而給了祢穿的?我們甚麼時候見祢患病,或者在監裏而來探望過祢?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我們務必學會在我們兄弟身上,在周圍人們身上,認出前來與我們會晤的基督。人的生活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他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的。任何男女都絕非一個單句;只有我們大家團結一起,才能編出一闕天主以我們的自由合作寫成的神曲。
天下萬物,無一被排斥在基督的眷顧之外。我們若跳出實用範疇,進入神學領域,我們便可斷言:天下沒有任何事物,不論是好的、高尚的或平平無奇的,能算是純屬世俗的。在天主聖言寓居我們人間,親嚐飢渴,親手勞作,親身經歷友誼、服從、苦難和死亡之後,純屬世俗的東西已不復存在。「因為天主樂意叫整個的圓滿居在祂內,並藉着祂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與自己重歸於好,因着祂十字架的血奠定了和平。」
我們必須熱愛世界,熱愛工作,熱愛一切人間事物。因為世界是美好的。亞當的罪破壞了受造物天賦的神聖平衡。但是,天主聖父派遣了祂的獨生子,重建了和平,好讓我們——祂領嗣的子女——能把受造物從無法無天的混亂中解放出來,使萬物與天主重歸於好。
人的境遇無一不是獨特無偶的。因為它是各人獨特的召叫所衍生的結果。各人都必須竭力身體力行活出他的召叫,體現基督精神。因此,當我們以基督徒的方式,在同伴夥友之間生活時,我們無形中便體現出臨在人間的基督。而我們要自然而然地,以切合信德的方式承行此事。
想到天主對我們的崇高召叫,我們或許會得意忘形,自命不凡。若是真有這種情況,那就說明我們誤解了基督徒的使命。我們的錯誤使我們看不到自己原是泥土造成的,是糞土塵埃,可憐又可悲。我們忘記了在我們的周圍,甚至在我們自身之內,就在我們心靈深處,都充滿着蘊藏着邪惡,唆使我們去作惡犯罪,自私自利。惟有天主聖寵才是磐石基礎,而我們自己卻只是浮塵流沙。
我們若追溯人類歷史,環視天下大局,我們會禁不住悲從中來。眼看經過二十個世紀的漫長歲月,稱得上基督徒的人區區有限;而忠貞踐行聖召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多年前,有一好心有餘而信德不足的人,指着一張世界地圖向我說:「瞧!基督徹底失敗了!經過了二十個世紀不斷地向人說教,到頭來,竟沒有信仰基督的人。」
如今,抱這種看法的仍大有人在。但是,基督沒有失敗。祂的教誨,祂的生活,仍繼續在豐富世界。基督受命於聖父的工作正在貫徹執行。祂的德能貫穿歷史,賦以真實的生命。「萬物都屈伏於祂以後,子自己也要屈伏於那使萬物屈伏於自己的,好叫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
天主竟不惜冒着受我們的自由制約的風險,要我們與祂合作,共同完成祂在世的使命。耶穌誕生在白冷,成了手無寸鐵,柔弱無力的嬰兒,祂不能自衛,任人擺佈,實在令人驚訝感動。天主委身於人,屈尊紆貴,俯就我們至這般凡人的地步!
「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 天主尊重並俯就我們的自由,我們的缺陷和卑憐,祂讓神聖的珍寶藏於瓦器之中,讓我們去宣揚,天主不怕把自己的神聖力量摻合於我們的軟弱之中。
所以,犯罪的經驗不應使我們懷疑自己的使命。的確,罪能使我們難於認出基督。因此,我們務必正視自己的不幸,並竭力淨化自己。但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天主並未許諾讓我們能在現世生活中徹底克勝邪惡的勢力。祂要求我們要奮勇作戰。當聖保祿要求把那使他屈辱的「身體上的那根刺」拔除時,我主回答他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 。
天主的德能經常藉我們的軟弱彰顯出來。它激勵我們奮戰,克服我們的缺點,儘管我們深知在這塵世征途上,我們不會取得徹底的勝利。基督徒的生活是繼續不斷每天重整旗鼓的過程,周而復始,更新不已。
基督把祂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祂在我們內復活,只要我們分擔祂的十字架,分擔祂的死亡。我們應當熱愛十字架,熱愛自我犧牲,熱愛克己自律。基督徒的樂觀主義不是媚人的語言,不是苟且偷安,也不是「船到橋頭自會直」的人為樂觀主義。不是的!基督徒的樂觀主義是根植於一個信念,就是意識到恩寵中的自由和信德。它是一種敦促我們從嚴要求自己的樂觀主義。它鼓勵我們全力以赴去回應天主的呼召。
基督並非真正鄙棄我們的可悲狀況,卻是要通過我們的可悲狀況,通過我們的血肉之軀,糞土之身的凡人生活,通過我們改過從善的努力,守身如玉的自重,克服自私的慷慨,捨己為人的義舉,以及通過生活中不懈的服務,昭然彰顯祂自己。
在結束之前,我還想談論一點。基督徒藉着成為基督本人而使基督臨現人間,這並不止於做人要體貼可親,而是要通過自己人性的愛,讓人認識天主的愛。耶穌視自己的整個生命為天主的愛的啟示,正如祂對其中一位門徒所說的:「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
聖若望用這一教訓告誡基督徒:既然他們已認識了天主的愛,就應在他們的行為中把那份愛顯示出來。「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着祂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可愛的諸位,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
所以,我們的信德必須是活的信德,是使我們真正信仰天主的信德,是使我們保持與天主不斷密談的信德。基督徒的生活應當是持續不斷的祈禱,力求夜以繼日,日以繼夜地活於天主的臨在之中。基督徒不可能是孤獨者,因為他在生活中時刻與天主契合;天主既在天上,亦近在我們身旁。
聖保祿宗徒告誡我們要「不斷祈禱」 。亞歷山大的克萊孟也提醒我們這一誡命:「祂叫我們讚美欽崇聖言,即我們所認識的救主和君王;並藉祂而讚美欽崇聖父,不僅在特別的節日,像某些人所做的那樣,而是要時刻持續不斷地在我們整個生命中,並以各種各樣的方式。」
基督徒在日常工作中,每當他要克服自己的自私心,或與好友愉快往來時,都應當重新發現天主的臨在。通過基督,並在聖神內,基督徒能與天主聖父親密相契。基督徒一生追求天國,這天國雖不在世上,卻始於世上,並在此世作籌備。
我們必須在聖言與麵餅,在感恩祭與祈禱中尋找基督。我們應待祂如心腹契友,一如祂是一個活生生的真人,因為祂已復活了。致希伯來書告訢我們:基督「因永遠長存,具有不可消逝的司祭品位。因此,凡由祂而接近天主的人,祂全能拯救,因為祂常活着,為他們轉求。」
基督,復活的基督,是我們的同伴和摯友。我們雖只能看到這位同伴的身影,但卻實實在在地充滿我們整個生命,使我們渴望與祂永遠相偕。「聖神和新娘都說:『祢來吧!』凡聽見的也要說:『祢來吧!』凡口渴的,請來吧!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為這些事作證的那位說:『的確,我快要來。』『阿們,主耶穌,祢來吧!』」
」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es-cristo-que-pasa/ji-du-lin-zai-yu-ji-du-tu-nei/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