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的彰顯
不久前,我看到一座大理石黃銅浮雕,描繪賢士朝拜嬰孩耶穌的景象。中心人物周圍有四位天使,他們各執一件象徵物:皇冠,豎有十字架的地球儀,寶劍和權杖。藝術家選擇大家都熟悉的標記來說明我們今天慶祝的事件。這些賢士,傳統稱作「王」的,不遠千里而來,朝拜聖嬰。他們先到耶路撒冷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裏﹖」
這問題使我深為感動。現在,我也來朝見這位「躺在馬槽裏」 的耶穌。祂的寄身之處,只宜於牲口家畜。主啊,祢的王權、祢的皇冠、祢的寶劍、祢的權杖在哪裏?它們本來都是祂的,祂卻推辭不要。祂寧願身裹襁褓為王統治。我們的君王毫無裝飾。祂變成一個毫無自衛能力的嬰兒來到我們人間。叫我怎能不想起保祿宗徒說的那句話呢:「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
我主降生成人,來教導我們聖父的旨意。祂躺在馬槽裏,以身作則教導了我們。耶穌基督在尋找我們,帶給我們修德成聖的召叫,號召我們與祂一起完成救贖世界的大業。我們且來反省一下,祂給我們上的這第一課。我們該協同救贖世界,不是靠制服他人,而是靠克勝自我;我們必須像基督一樣,空虛自己,甘作他人的奴僕,以引導他們歸向天主。
君王在哪裏?會不會是耶穌要在眾人心中,在你心中為王統治呢?正因為這緣故,祂才變成嬰兒,因為有誰不愛嬰兒呢?君王究竟在哪裏?聖神要在我們心靈中塑造的基督究竟在哪裏?祂不可能在驕傲者的心中,因為驕傲使人與天主隔絕;祂也不可能在缺乏愛德者的心中,因為缺乏愛德使人彼此隔絕。基督不可能在那裏。沒有愛的人是孤伶伶的。
在此主顯節,你們跪在嬰孩耶穌跟前,看到祂身為君王,卻毫無君王的排場,你們可對祂說:「主啊,除去我的傲氣吧!消滅我的自愛之心,我的好大喜功,我的獨斷獨行吧!求祢把我的人格,奠立在與祢認同的基礎上吧!」
我們希望與基督認同。這目標可不簡單,但也不困難。只要我們遵照我主的教導生活,只要我們每天依賴祂的聖言,只要我們的生活充滿聖事的現實,即勤領聖體(這是祂為了滋養我們而賞賜的),那麼基督徒的道路完全是可取可行的。天主明確無誤地召叫了我們。如同賢士們那樣,我們也發現了一顆異星,在我們靈魂的長空,光輝耀目,指引方向。
「我們在東方見到了祂的星,特來朝拜祂。」 我們也有同樣的經驗。我們也看到自己靈魂內有一道新光照耀,越照越亮。這就是要善度基督徒生活的強烈願望,這就是要認真接受天主的迫切要求。如果你們各自公開天主是怎樣使你們覺悟祂的召叫的個人細節,大家一定會馬上得出一個結論:這一切都是天主親手成就的。讓我們一起感謝天主聖父,天主聖子,天主聖神和聖母瑪利亞吧——一切恩寵都是從他們而來的——因為聖召的恩寵,連同信德,是上主給予受造物最珍貴的恩賜。這恩賜,是一個要達致圓滿愛德的明確願望;是一個堅定的信念,深信在我們的社會工作與業務工作中修德成聖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且看上主多麼親切地邀請我們。祂的話語充滿溫情,是出自鍾情戀愛者之口的話:「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天主是美善,偉大和智慧,祂竟宣佈我們是屬於祂的,我們已被選作祂無限之愛的對象!要是想理解祂上智措置的奇妙,我們可真需要特強的信德,像賢士那樣不畏沙漠,不怕狂風暴雨,連沙漠中的寧靜綠州,也阻擋不了我們到達永恆白冷這個目的地的信德:最終與天主合而為一的生命。
信德生活是奉獻的生活。我們基督徒的召喚,不是叫我們逃避人間的崗位,而是要我們擯棄一切阻礙我們實踐天主旨意的事物。乍見的光明,只是開端。要它由星星般閃亮,變成燦爛的陽光,我們必須步步緊跟它的引導。金口聖若望寫道:「賢士在波斯所看到的,不過是一顆星。但當他們追隨星光,離鄉別井,踏上漫漫征途時,他們便看到了義德的太陽。我們可以斷言:他們若是留在家中按兵不動,那就連那顆星都看不到了。因此,讓我們急起直追,不怕道路險阻,奔向聖嬰的家鄉。」
「我們在東方見到了祂的星,特來朝拜祂。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 這一幕景象,今天仍在重演。有些人面對天主的莊嚴偉大,或看到別人胸懷壯志,看到基督徒忠心耿耿,踐行信仰,便會覺得奇怪,感到驚訝,甚至嗤之以鼻,嘖有非議。他們好像無法容忍別人,有任何不符合他們庸規俗矩的生活方式。他們奚落響應天主召叫的人所表現的慷慨行動。他們害怕這種獻身精神,有時竟到了失魂落魄,畸型病態的地步。他們竭盡全力,阻撓甘願徹底獻身天主的人所作的神聖抉擇。
在某些場合中,我曾親眼看到,針對獻身服務天主和人靈者所發動的攻勢。某些人竟認為:我主在召選他人為祂服務之前,該先徵求他們的許可。顯然地,他們認為人是沒有自由對天主聖愛的召叫作出任何自主明確的回應,無論「是」,抑或「否」的。對於持此看法的人來說,人靈的超性生命是次要的。他們對救靈魂倒不是不信,不是不要考慮,但必須先考慮滿足人的舒適享受和自私自利。請問要是果真如此,那麼基督教義的真諦還剩下些甚麼?難道耶穌仁慈而又嚴格的教悔,只是講給我們聽聽而已的嗎?還是要我們在聽了之後去身體力行的呢?難道祂沒有講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嗎?
我主召叫所有人來同祂會晤,來做聖人。祂不僅邀請賢士們、大智者、當權者,卻在此之前,首先派遣祂的天使,而不是一顆星,去邀請了白冷的牧童們。 貧富智愚,天下所有人都應當在內心培養虛懷若谷的謙遜心,以便能聆聽領悟天主的聖訓。
且以黑落德為例。他位尊王侯,有群儒智士供他差使。「他便召集了眾司祭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那裏」。 然而,他的權勢知識並沒有引他承認天主。在他的鐵石心腸裏,權勢知識反成了作惡的工具,他竟妄想殲滅天主,甚至草菅無辜嬰兒的生命。
讓我們再看看福音:他們對他說:「在猶太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你猶太地白冷啊!你在猶大的郡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 我們要注意天主這個仁慈的表現。祂身為救世之主,卻寧願誕生在一個沒沒無聞的小村落。箇中原因,正如聖經反覆所述,乃是在於天主不是慕人名利之輩。 祂召叫人靈來踐行信仰,不以財富、地位、血統或學識為準。天主的召喚總是先於人的功績。「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
召叫總是先行的。甚至在我們懂得要皈依天主之前,祂早就先愛了我們,早就把我們賴以回應召喚的愛,播種在我們心田裏了。天主以慈父之愛來迎接我們。 我主不僅是公義的,而且更是仁慈的。祂不是坐等我們登門拜訪,而是採取主動,向我們發出不容置疑的訊號,叫我們認清祂的慈父心腸。
既然召叫總是先行,異星總在前頭引路,指示我們沿着天主聖愛的道路啟程,那麼若再懷疑它會不會消失,便是不合邏輯的了。賢士們在途中所發生的情況,在我們內修生活的某些階段也可能出現,引路的星驀然蹤影不見了,這種情況多數要歸咎於我們自己。我們雖看清召叫的星光,雖深信召喚的確鑿,然而我們前行時所掀起的塵沙——我們悲慘可憐的狀況——會形成飛揚的烏雲,遮蓋天上的光明。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我們該怎麼辦呢?要學習賢士的榜樣,諮詢請教。黑落德利用知識行惡;賢士則利用它行善。然而我們基督徒,既無須去請教黑落德,也無須去請教世上的智者;基督已經賜予教會在信理上永不犯錯的特恩,已經給予我們聖事的恩寵。祂早已部署妥當,使我們總會有人引導,不斷提醒我們當行的正道。我們有着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這就是在教會捍衛下的天主聖言,在聖事中分施的天主恩寵,以及生活在我們周圍,以身作則,披荊斬棘,開闢忠信天主之途的人們所作的見證和所立的善表。
請允許我給你們一個忠告。假若你們一旦失去光照,請你們務必投奔到善牧去求援。誰是善牧呢?那「由門進去的」,是忠於教會信理的。他不像傭工那樣,「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那樣「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 。請大家想一想這段聖言,它絕不是隨口而說的空話。基督苦口婆心,大談牧者羊群,大談牧棧羊群,正是揭示我們靈魂需要善導的切實證據。
聖奧思定論及善牧時指出:「如果沒有不善的牧者的話,祂就不會描述狼來便逃的傭工。不善的牧者只求個人虛榮,不求基督的光榮。不敢以自由的精神申斥罪人。豺狼抓住羊的頸項,魔鬼引誘人犯姦淫,你卻一聲不吭,不予斥責。那麼你就是傭工,一見狼來,掉頭便逃。你或許會爭辯:『不對,我不是在這裏嘛?沒有逃跑呀?』我的回答是:『你的確逃跑了,因為你一聲不吭。你不吭聲,因為你害怕。』」
基督淨配教會的聖德常表現於有着大批善牧,正如今日所看到的情況。基督徒的信仰,儘管教導我們要心地單純,但並不是叫我們頭腦簡單。天下有那麼一些傭工,一聲不吭;也有那麼一些,講的不是基督的聖言。鑒於這種情況,你們若感覺自己信德不夠堅定,對某些問題看不清楚,即使是很小的問題,都應當馬上去找善牧求教。善牧總是理直氣壯地從棧門進來,為了人靈,他不怕犧牲捐軀。一言一行,處處反映心靈中的炎炎愛火。他或許也是罪人,但堅信基督的寬恕和仁慈。
假若你的良心告訴你說,你犯了錯——即使看來並不嚴重,或者連你自己也捉摸不定,疑惑不決,那麼請你馬上去領受懺悔聖事,去找照顧你的司鐸。他知道怎樣敦促你堅定於信仰,保持靈魂的細膩靈敏,保持基督徒的剛毅堅強。教會給予我們找任何司鐸辦修和的自由。但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都願意找一位熟悉的善牧,那位能幫助他再次抬起頭來,重新看到高懸長空的上主之星的牧者。
福音一再表達賢士們喜出望外的心情:「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喜歡。」 他們為何如此高興呢?因為堅信不惑的人,從上主領受了印證:導星並沒有消失。儘管他們有時看不到有形的導星,但心中卻常持不失。基督徒的召叫也是如此。只要我們不失信德,常持基督與我們同在「直到今世的終結」 的望德,導星必會重現。在這再度印證的激勵下,我們的召叫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我們的歡樂變得更深湛飽滿,我們的信望愛三德茁長得更生氣蓬勃。
「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祂。」 我們同樣也跪在耶穌前,跪在隱藏於人性的天主前。我們再次告訴祂:我們絕不忤逆祂的召叫;絕不背離祂;決心排除障礙,矢忠不渝;響應召喚,堅持不懈。請你們各自在心裏告訴聖嬰耶穌,我也在自己心裏以無言的呼聲,向祂祈禱說:我們願像福音比喻中的忠僕那樣,善盡自己的職責,爭取聽到同樣的評語:「好!善良忠信的僕人。」
「打開自己的寶匣,給祂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 且讓我們在這裏稍停片刻,細味一下這段褔音。我們身為虛無,毫無價值,怎能向天主獻禮呢?聖經上說:「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降下來的」。 但是我們凡夫俗子,豈能察覺到天主的恩惠有多深多美呢?耶穌對那位撒瑪黎雅婦人感歎地說:「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 耶穌教導我們向聖父期望一切,首先要尋求天主的國和義德,其餘一切自會加給我們,因為祂深知我們的所需。
我們的天父在救恩的工程中,慈愛地照顧每個人靈:「每人都有他各自得自天主的恩寵:有人這樣,有人那樣。」 因此,由我們來考慮該獻給天主哪一樣祂實際上並不需要的禮品,似乎是徒勞無功的,就像那個身無分文,無錢還債的債戶。 我們的禮品,就像舊約裏的祭品,已不復為天主所悅納:「祭物和素祭,全燔祭和贖罪祭,已非你所要,已非你所喜。」
然而上主深知對於戀愛中的人,付出是一種迫切的需要。祂親自指示我們該獻的禮。祂不要金銀財寶,也不要瓜果穗實或牲口家畜,祂不要海洋或天空,因為這一切都是屬於祂的。祂所要的,是我們甘願獻給祂的真情摯愛。「我兒,將你的心交給我。」 看到沒有?天主不滿足於平分秋色,祂要全部。然而,祂要的不是我們擁有的財物,而是我們本身。只有向祂獻出自我,才能向祂獻上其他禮品。
讓我們向祂呈獻黃金吧——獻給祂我們從棄絕世物財帛中贏得的精神金元寶吧。我們不要忘記,世物財帛本身,並非不好,因為都是天主所賜的。但是上主要我們在使用它們時,切不可依戀它們,而是要為全人類的褔祉,善用它們。
世間財物本身並不壞,但當人們把它們當作偶像頂禮膜拜時,就眨低了它們的本質。若把它們作為行善的工具,作為基督徒慈善事業公義仁愛的工具,那麼它們便變得高尚。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財富,物質財富不是我們的寶藏。我們的珍寶在這裏,在馬槽裏。我們的珍寶是基督,是我們以基督為中心的滿腔真情摯愛。「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 」
讓我們再向我主獻上向祂繚繞上升的乳香吧——這就是我們一心善度充滿「基督的馨香」的崇高生活的願望。滿溢「基督的馨香」 的言行,就是到處播種諒解和友誼,與人為友,使他人不致被冷落遺棄。我們的愛德,務必熱情漾溢,務必充滿着溫暖的人情。
這就是基督給我們的教導。數世紀以來人類期待着救主的降臨。先知們以千百種方式預告祂的來臨。甚至遠在天涯地角,不管天主大部分啟示淹沒於人的罪惡和無知中,人類渴望天主,憧憬救恩的願望,常存不滅。
當時期一滿,既不是哲學天才柏拉圖或蘇格拉底之輩,來完成救贖的使命;也不是叱吒風雲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之流,來接管世界。相反,卻是一個誕生於白冷的嬰孩。對,正是祂前來救贖世界。在祂開口說話之前,祂早已先用行動愛了世界。祂沒有帶來甚麼神奇秘訣,因為祂知道祂所要提供的救恩,必須滲透人心而來。那祂開宗明義,首先做了些甚麼呢?祂嘻笑啼哭睡覺,毫無自衛能力,雖然祂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卻與嬰兒無異。祂這樣做,正是為了讓我們能愛祂,讓我們能學習把祂抱在懷裏。
於是我們再次恍然大悟,基督教義的精髓正在於此。基督徒若是不以行動來愛,便不能成為基督徒,也沒有成就為人之道。你不能把人看作數字;你不能把人當作梯子上的一根橫檔,讓你踏在腳下拾級而上;你也不能隨形勢的需要,把他們當作愚化洗腦,批鬥打擊,表揚吹捧或抹黑醜化的群眾。你要留神注意別人,特別是你周圍的人——他們究竟是誰?他們首先是天主的兒女,擁有這莊嚴稱號所賦予的全部尊嚴。
我們應該以合乎天主兒女身分的舉止行為對待所有天主的子女。我們的愛,自然應該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應該做到朝乾夕惕,謹小慎微,體諒關懷,無微不至,克己為人,不求人知。這就是「基督的馨香」。這就是當年生活在初期教會兄弟姊妹周圍的人所作的評語:「看,他們彼此多麼相親相愛!」
這個理想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基督徒不是《塔拉斯孔的塔塌林》(Tartarin of Tarascon),這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心要在自己家的走廊裏捕獵獅子。當然在那裏是不會找到獅子的。我一貫所講的,是實實際際的日常生活,是怎樣聖化我們的工作,怎樣聖化我們的家族關係和社交友誼。在這些方面若有失基督徒本色,那麼到哪去做基督徒呢?芬芳的乳香,是從藏身於爐炭熾烈火焰中的晶粒散發出來的。同樣,感人的「基督的馨香」並不是突然爆綻的火花,而是從德性熾烈的火燼中,徐徐散發出來的。這些德行是:正義、忠誠、信實、體諒、慷慨、和靄。
最後,讓我們同賢士一起獻上沒藥——即基督徒生活必不可少的犧牲精神。沒藥令人緬懷基督的苦難。祂身懸十字架上時,有人「拿沒藥調和的酒給祂喝」 。埋葬時,又身抹沒藥。 不過,請不要誤會:今天默想犧牲克己,不是要給大家歡慶的這個大喜佳節,平添悲愴。
克己既不是悲觀,也不是辛酸。然而,克己若無愛德,那就一無功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務這樣的克己之德,它一方面幫助我們適當地主宰世物,另一方面也幫助我們對人寬厚,絕不刻薄。基督徒沒有權利行同刑吏,然而也不應讓人視同懦夫。基督徒者,如許人也,他既深明大義用行動來愛,又敢於在痛苦的試金石上,證實他的愛。
但我在這裏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那就是:克己功夫,在通常情況下,並不涉及巨大的犧牲,因為生活中要求重大犧牲的機會不多。克己功夫一般是由小克己組成的。例如:對不順眼的人藹然一笑;對肉體上某些不必要的嗜好加以克制;對他人的嘮叨耐心傾聽,以及善用天主賜給的時間等等,多不勝舉。每天生活中沒有料到的許多小問題,小困難和小憂小慮,對我們來說,都是克己犧牲的好機會。
我想重溫一段今天的福音,作為結尾。「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孩和祂的母親瑪利亞。」聖母總是在聖子身邊。賢士朝拜的,不是高坐在龍椅上的君王,而是抱在母親懷裏的嬰孩。讓我們一同祈求天主之母,我等之母,幫助我們準備好旨於至愛的道路:Cor Mariae dulcissimum, iter para tutum! 瑪利亞至甘飴之心,為我開拓穩妥路徑!聖母至甘飴之心知道通往基督最穩妥的途徑。
賢士有他們的星引路,我們則有聖母瑪利亞,海星聖母,東方的曉星。今天,讓我們一起向她祈求:聖母瑪利亞,我們的海星,東方的曉星,求妳幫助妳的子女吧!我們的救靈心火應該是無止境的,因為基督的聖愛絕不排除任何人。賢士是外邦人中首先被召者。但救贖工程一旦完成,「不再分男人或女人」,全無歧視,全無區別,「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基督徒不能排除任何人,不能隔離人靈,或把人分成等級。「將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 。所有的人,在基督聖心內都有自己的位置。正如我們今天瞻仰馬槽裏的耶穌時,看到祂的雙臂雖是嬰兒的雙臂,然而卻是伸展在十字架上吸引萬眾皈向祂的同一雙臂。
最後,讓我也談談義人大聖若瑟,我父我主。如往常一樣,大聖若瑟在主顯節扮演的顯然只是個小角色。我可以想像他收歛心神,虔誠祈禱。滿懷慈愛地守護着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被託付給若瑟父親般的照顧的那一位。這位聖祖,以克己為人者特有的精心細緻,在默默無聲中一心服務,鞠躬盡瘁。
今天我們所談的,是怎樣過好祈禱生活,怎樣關心使徒工作。在這方面,有誰能與大聖若瑟,我們老師相媲美呢?你們若是向我要一個忠告,那麼我一定會把這個多年來從不厭倦重複的警句送給你們:「到若瑟那裏去」!(Ite ad Ioseph!) 他準會指示你們趨赴耶穌的具體捷徑,包括人事和天賜兩方面的捷徑。這樣,你們很快也會像他一樣,敢於把這個為我們而誕生的聖嬰,「抱在懷裏,親吻祂,給祂穿衣,照顧好祂。」 向祂欽崇朝拜,賢士獻上的是:黃金,乳香,沒藥;大聖若瑟獻上的是他整個年輕的和充滿愛的心靈。
文檔打印自 https://escriva.org/zh-hant/es-cristo-que-pasa/wo-zhu-de-zhang-xian/ (2025年11月17日)